在佛教的“唯识学”里,更加重视另外两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合起来称“八识”。如果以比喻来说明,阿赖耶识也叫“藏识”,就像一个大仓库。就像我们现在上网一样,因为前六识而觉知、经历的那些生命信息都会留下痕迹,被忠实地被保存在阿赖耶识这个大仓库里,这个仓库的“总管”就是末那识。末那识也是梵文的音译,它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烦恼相互作用,使众生执着于自我这个念头,执着在阿赖耶识上。
■从种子到业果成熟 需要因缘
阿赖耶识就是无始以来生命经历生死流转的根本,储藏着我们无始以来的生命经验留下的信息,这些也叫“种子”。比如曾经做过的事、说过话,都会在生命中播下相应的种子,甚至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次泛起嗔心,一念慈悲之心的产生,都会形成不同的种子。正因为阿赖耶识忠实地保存着这些,所以业力不会消散、因果不虚,曾做过的善业隔了再久也都不会消失。
这个仓库也不是只进不出的,业力的“种子”会有一个潜伏期,需要很多的因缘去激发它,让它产生很多变化,有的会增长,有的会减弱,因缘具足的时候,这些“种子”的果报成熟了,就相当于从阿赖耶识里被搬出来,业报就显现了。就这样,进了出,出了进,种子发展成业果,对业果不同的应对行为可能又产生新的种子。
这个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因、缘、果、报这四个循环的规律在这里,是完全按规律办事。 “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根本不用担心该有的善果不来,也不要侥幸恶业能被遗忘,只看它感召到的因缘何时触发。
■流水似的变化无常
阿赖耶识与一般人模糊概念中的“灵魂”不同,因为业力种子和果报都在刹那不息地进进出出,所以它本质上不是一个常住不灭的东西,而是永远在迁流变化着的。就好比远望中的瀑布,看上去以为是一片白布下垂那样,但其实是相续不断的流水。所以,在佛教中不认为有一个现成的“灵魂”在轮回。因为佛法中最核心的三点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就是说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在刹那间迁流变化的,没有常住不变的事物。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化,这一刻有的,下一刻依然在变。
在唯识学的方面,重视通过解脱道的相关修行方法,截断因果相续的生死之流,使得阿赖耶识的作用完全消失,既不藏进去什么,也不拿出来什么,也被称为“转识成智”,即不受生死和轮回的支配了。
■通过禅定才能真正接近
唯识学、阿赖耶识都是佛法中较为深奥的部分。著名学者朱清时曾经做过一个演讲《物理学走近阿赖耶识》,尝试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描绘和解释。但他也承认, “宇宙间最深奥的道理,不是靠语言说得通的,只有你自己体悟到一定程度,自己就能恍然大悟”。要真正体证到阿赖耶识,需要有禅定修证的功夫,只有通过禅定,才能真正去接近它。
来源:南海普陀山佛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