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慷道原创插画
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
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
华佗仙术比长桑,神识如窥垣一方。
惆怅人亡书亦绝,后人无复见青囊。
这首诗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其主角正是我国历史上人们人民心中医学界的标杆人物——神医华佗!
生平经历
华佗,本名华旉(fu),字元化,别名华陀(后人也写为佗),生于公元145年农历4月18日,汉冲帝永嘉元年,沛国谯县城北十里小华庄人,即今安徽亳(bo)州谯城城北5公里小华庄,父名华文,道地庄户人家,后汉书【华陀篇】云:“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名旉,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婉辟,皆不就”。
华旉热爱医学养生,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游历天下,遍访名师,名医华佗之声渐起,与张仲景,董奉号称建安三神医,本名华旉反而逐渐淡出世人视线。
发明麻沸散
青年华佗娶妻梅姓女子云卿,生一子,名“沸儿”,夫妻在小华庄开一药店营生,药店名为“草医华佗”,名声渐大,当时沛相为三国名士陈珪,陈珪,陈登父子也与华佗交好,曾举荐华佗为“孝廉”,被华佗婉拒。后来太尉黄婉也举荐华佗为孝廉,也被婉拒,华佗因为外科手术需要,研制麻药,其中一位主药就是曼陀罗,麻醉药研制成功后,为纪念因因误食曼陀罗果实身亡的儿子沸儿将此麻醉药命名为“麻沸散”,开创了无痛外科手术的新纪元。
华佗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华佗到处走访了许多医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药物,经过多次不同配方的炮制,终于把麻醉药试制成功,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使患者服下、失去知觉,再剖开腹腔、割除溃疡,洗涤腐秽,用桑皮线缝合,涂上神膏,四五日除痛,一月间康复。因此,华佗给它起了个名字——麻沸散。
据日本外科学家华冈青州的考证,他认为麻沸散的组成是曼陀罗花一升,生草乌、全当归、香白芷、川芎各四钱,炒南星一钱。
古慷道原创插画
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病痛也就应手消除。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扎针吃药的疗效都不能奏效,应须剖开割除的,就饮服他配制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就如醉死一样,毫无知觉,于是就开刀切除患处,取出结积物。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割除肠子病变部分,洗净伤口和易感染部分,然后缝好腹部刀口,用药膏敷上,四五天后,病就好了,不再疼痛。开刀时,病人自己并不感到疼痛,一个月之内,伤口便愈合复原了。
他所使用的“麻沸散”是世界史最早的麻醉剂。华佗采用酒服“麻沸散”施行腹部手术,开创了全身麻醉手术的先例。这种全身麻醉手术,在中国医学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创举。
情志相胜疗法
华佗对中医的情志相胜疗法也有着深厚的造诣。
有一郡守得了重病,华佗去看他,诊治后发现是思虑劳累过度导致的三焦不通运化失调,腹中有淤血。脾主运化,华佗判断郡守是脾出了问题,但是根源却是在情志上。
中医认为志在脾为思,志在肝为怒,而肝属木,脾属土,因此肝克脾对应在情志上也就是怒能胜思。
于是他对郡守的儿子说:"你父亲的病和一般的病不同,有淤血在他的腹中,我需要激怒他让他把淤血吐出来,这样才能治好他的病,不然就没命了。你能把你父亲平时所做过的错事都告诉我吗?我传信斥责他。"郡守的儿子说:"如果能治好父亲的病,有什么不能说的?"
于是,他把父亲长期以来所做不合常理的事情,全都告诉了华佗。华佗写了一封痛斥郡守的信留下,郡守看信后,大怒,派捕吏捉拿华佗,没捉到,郡守盛怒之下,吐出一升多黑血,他的病就好了。
古慷道原创插画
诊治曹操的头风病
华佗由于治学得法,医术迅速提高,名震远近。正当华佗热心在民间奉献自己的精湛医术时,崛起于中原动乱中的曹操,闻而相召。原来曹操早年得了一种头风病,中年以后,日益严重。每发,心乱目眩,头痛难忍。诸医施治,疗效甚微。华佗应召前来诊视后,在曹操胸椎部的鬲俞穴进针,片刻便脑清目明,疼痛立止。 曹操十分高兴。但华佗却如实相告:“您的病,乃脑部痼疾,近期难于根除,须长期攻治,逐步缓解,以求延长寿命。”曹操听后,以为华佗故弄玄虚,因而心中不悦,只是未形于色。他不仅留华佗于府中,还允许他为百姓治病。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