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6

汉语方言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中國语言或日語方言 § 中國方言。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5年12月16日)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汉语方言" — 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21年2月10日)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Translated page}}标签。

汉语大中華地區漢語分佈圖

语言学含义

语言系属分类

汉藏语系

汉语族

据中国语言地图集

官話

东北官话

北京官话/現代標準漢語

胶辽官话

冀鲁官话

中原官话

兰银官话

江淮官话

西南官话

晋语

赣语

湘语

粵語

閩語

閩北語

閩東語

閩中語

閩南語

莆仙語

邵將語

瓊雷語

客家话

吳語

其他:平话、徽語、瓦乡话

白語支

白語

蔡家話

语言特征

分析语

意音文字

声调语言

使用状况

作为官方语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

澳門

中華民國

新加坡

緬甸撣邦果敢自治區

管理机构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香港公務員事務局法定語文事務部

澳門行政暨公職局語言事務廳

國語推行委員會

推廣華語理事會

華語規範理事會

书写系统

文言文

白话

语言学主题页

漢語變體,或稱漢語方言、漢語分支、漢語族語言、中國方言,是漢語的語言變體。中國大陸學界統稱此等變體為漢語方言。

汉语的發音常随地域而有差别,例如在官话区内(除江淮官话以及部分西南官話外),往往相距数百公里的居民也能勉强溝通;而在華南地区則有着“十里不同音”的说法。[1]在書寫上,古代的文言文雖偶有流變,不過大致統一;現代各種漢語變體的白話文寫法卻差異巨大。不過現代中文課程所敎育之書寫語大致都以官話白話文為準,除少部分地區用詞差異之外,十分统一。

雖然中國大陸學界稱漢語變體為“方言”,但「方言」內部的語言差異甚至大於歐洲諸語之間的差異,甚至「方言」內部的「次方言」之間的差異也大於一些歐洲語言间的差异(如閩語內部的差異)。因此一部分西方學者比照歐洲語言互懂程度之劃分,認為漢語變體應該稱為語言,隸屬於汉语族。

汉语分支的划分主要是以“與古代汉语的继承关系”来划分的。若以听感为准,比如闽语内部及吴语内部的各個分支之間都无法完全通话,但由于有共通的語法邏輯、特定常用詞彙等同源因素,因此皆被视为闽语或吴语。若依「方言」的字面意義「地方的語言」依地域划分,則福建省内居民并非都使用闽语,亦有客、吴两语的使用者;同时,闽语不只通行於福建,也通行於廣東東部和西南部、海南、浙江南部,並隨著移民擴展到新加坡、臺灣、马来西亚乃至世界各地。

另外,由於与漢語體系的嚴格對應,有些漢學家(如美國漢學家白保羅)甚至將白語(中國白族的民族語言)視為漢語的一種變體。[2]由於學術界一般肯定白語与漢語的分裂是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更因為白族不是漢族,不適用於如此“具有鮮明漢民族特色”的語謂體系,因此這種將白語納入漢語分支的說法无法獲普遍认同。

語言和方言[编辑]

参见:方言和汉语方言/语言

在語言學上,儘管語言(language)與方言(dialect)之間沒有明顯界限[3],但語言與方言往往引起分類爭議。中国大陸絕大部份学者将吳語、閩語、客語、粵語等漢語變體称作汉语的方言,不过也有部分歐美学者称該等變體为语言。近代以降,西方语言学传入中国,在其原则上,互相之间不能通话者应该被定義为语言而非方言。由於不同汉语分支的使用者(至少在口语上)通常無法互相理解,於是引起关于吴语、闽语、客語、粤语等到底是方言还是语言的争论。一些学者认为这是汉语的特殊情况,创造了地方语言(「Regionalect」[4]或「Topolect」[4][5][6])等词,来对译不同汉语言(或曰“汉语方言”)。[7]

之所以称之為“原则上”,是因为此“理论”在其源发地亦未被彻底执行。如:瑞典语、挪威语、丹麦语三语之间可以互相理解,但彼此的地緣政治因素,所以並非“方言與方言”的关系。

德語、藏语或阿拉伯語的方言之间亦不能互相通话,但仍被統一视为德语、藏语和阿拉伯語。在东亞,日語的津輕方言(日语:津軽弁)和秋田方言(日语:秋田弁)等,同样與標準語差異巨大,一般人很難聽懂,但仍被视為“方言”。[8]

此外若以“能否听懂”为汉语划定的标准,则“官话”、“吴语”和“闽语”等這樣的“語言”本身並不存在,因为包括“官话”、“吴语”和“闽语”在內的許多汉语分支其内部的次分支本身較難互相通话,國際標準化組織為漢語分支赋予了16個語言編號。可能超越了方言連續體。[需要解释]

若視漢語各分支組合成漢語族,漢語語族則包含粵語、客語、閩語、吳語、贛語、官話、湘語與晉語等多種語言,因爲它們之間同源詞的發音差異不小於同屬日耳曼語族的英語和德語之間同源詞的發音差異。

然而,不管把「漢語」定位作語族還是一種語言,它的各分支語言之間地位平等,它們都是漢語裡的一分子。“漢語”並非專指它們當中的其中一種,而是它們的統稱。

形成[编辑]

中國傳統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變體。

變體形成的因素很多,有属于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长期的小农经济、社会的分裂割据、人口的迁徙、山川的阻隔等;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因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抵触、相互影响等。中国的汉族地区也存在一些受近代中原语言影响较小而使古汉语特点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主要在南方地區,吳語、閩語、客語及粵語四大地方语言较多數漢語保存許多漢語中古、上古層。而其中尤以閩語公認是保留較多上古漢語音韻特點的重要语言[9]。

现代汉语有各种不同的變體,各變體之间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中國的語言學家一般將汉语按地位分为两大类:官话和其他六大南方分支。官话由于其與通用语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十分接近,因此可視之為同一種語言。除粤语、客语、闽南语、北部吴语之外,其他南部漢語都缺乏規範,处于衰落、消失的境地。除了闽语是保留了很多上古汉语特征外,其他都和《广韵》能对应起来,属于中古汉语后裔。客语、赣语很大程度上是中古汉语的北朝汉语后裔;而吴语、湘语可能是南朝汉语的后裔。

分类[编辑]

中国的语言学家对于劃分汉语变体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传统上,语言学家一般劃分汉语为七大方言,另有五大方言、六大方言、八大方言、九大方言等说法。无论采取哪种划分方式,这些“大方言”内部的使用者有时也不能相互理解。在不同方言区,人们的语言意识也有一定差别。

1930年代,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提出漢語分區中則視上江官話(西南官話)、下江官話(江淮官話)、粵語、吳語等並立為漢語的大方言區 [10]。

在地理語言學中,漢語還可以分為北方漢語和南方漢語,地理區域大約以淮河為界,以北為北方漢語,以南為南方漢語。北方漢語主要包含北方官話、晉語兩大分支。因為中國北方長期是政治中心,所以官話白話文和新國音(普通話、華語、中華民國國語)是以北方漢語中的官話為主;相較於南方漢語,北方漢語留下的文獻資料也較多。以歷史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北方漢語是漢語的主流,不斷侵入南方漢語區,將南方漢語同化。南方漢語則主要包括了吳語、江淮官话、湘語、粵語、客家話、贛語、閩語等,受到苗瑤語系與壯侗語系等的影響很大。南方漢語中的文讀,主要來自北方漢語,而白讀部份則仍然保持南方漢語的特色。但是南方漢語保留了較多上古和中古漢語的特色。[11]

根据中國語言學家的观点,汉语各變體还可以分为许多次方言,次方言之下又可再細分成若干小片和方言点。

主要變體[编辑]

分支圖[12]:

漢語變體

晉語

并州片

呂梁片

上黨片

五臺片

大包片

張呼片

邯新片

志延片

官話

东北官话

幽燕片

錦興片

遼瀋片

黑吉片

冀鲁官话

保唐片

石濟片

滄惠片

章利片

膠遼官話

登連片

青萊片

營通片

中原官話

鄭曹片

洛徐片

蔡魯片

隴中片

汾河片

關中片

信蚌片

秦隴片

南疆片

蘭銀官话

金城片

河西片

塔密片

銀吳片

江淮官話

洪巢片

通泰片

黃孝片

西南官話

川黔片

西蜀片

西康片

雲南片

湖廣片

桂柳片

湘語

長益片

婁邵片

吉淑片

吳語

太湖片

台州片

温州片

金衢片

上丽片

宣州片

徽語

旌占片

績歙片

休黟片

祁德片

嚴州片

贛語

昌都片

宜瀏片

吉茶片

撫廣片

鷹弋片

大通片

耒資片

洞綏片

懷嶽片

客家語

寧龍片

雩桂片

銅鼓片

粵臺片

粵中片

粵北片

惠州片

汀州片

閩語

閩北語

邵將語

閩東語

侯官片

福寧片

閩中語

莆仙語

閩南語

泉漳片

大田片

潮汕片

浙南片

瓊雷話

雷州話

海南話

府城片

文昌片

萬寧片

崖縣片

昌感片

平話

桂北平話

桂南平話

粵語

廣府片

四邑片

高陽片

勾漏片

吳化片

邕潯片

欽廉片

莞寶片

闽语[编辑]

主条目:闽语

闽语,實質上是一群相互關聯的聲調語言。同時閩語分為「狹義閩語」和「廣義閩語」,狹義閩語指的是以省城府音為代表的「福州話」[13][14][15][16][17][18],而廣義閩語則指的是現代福建省大部分地區不同口音的「福建話」。在福建、廣東东部及西南部、海南、浙江东南部、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汶萊、日本等亞洲國家和地区當中是最多華人使用的漢語變體。

闽语中影响力最大的是沿海閩語。闽语的主要语音特征包括:古浊声母多数读为不送气清音;声母「知」组读同「端」组;部分的「匣」母读同「群」母;轻重唇不分(没有f-、v-等声母);连读变调较为发达,部分地区有其他连读变音现象;文白异读非常丰富,文读与白读有体系性的差别。闽语受到历史上不同时期古汉语音韵的反复多次重叠,其歷史可上遡至上古汉语。至今闽语的人口大约为汉语人口总数的4.5%,全球使用閩語人口高達一億多人。

粤语[编辑]

主条目:粤语

粤语,或称广东话、白话,以广州话(廣州西關口音)最具影響力,並作為標準粵語的基礎語音。粵語主要分布广东省中西部、广西南部、海南儋州、香港、澳门等地以及东南亚、北美的主要华人(包括越南的山由族和艾族之疍家人)社区。相比新國音(国语或普通话)有4個聲調,廣州話共有9声調,當中6個為平、上、去聲,餘下3聲為入聲。入聲發音以[-p̚]、[-t̚]、[-k̚]三個短促輔音結尾。

粤语完整保留中古汉语之韵尾,包含[-p̚]、[-t̚]、[-k̚]、[-m]、[-n]、[-ŋ]六种辅音韵尾,与《广韵》等唐宋时期的中古汉语韵书相对照,其韵尾系统最符合。广州话和香港话只有非常微小差异,主要是香港人的懶音與香港推行的粵語正音運動所致,但廣州人與香港人一般不易分出兩種口音,要靠因應兩地分治而出現詞彙差異來分辨。與廣州話差異較大的一個主要分支是五邑地区(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使用的方言,只会广州话的人一般只能听懂六七成的五邑话。與廣州話差异最大的是广西东南沿海的“勾漏方言”,有十个声调,有[ɓ]、[ɗ]兩個濁音聲母,与其他粤语区的方言通話困難程度相對較大。只会广州话的人在沒有接觸過勾漏粤语的情況下,需要集中注意力很努力地聽辯才能聽懂玉林話的大體談話內容。

粵語在香港政府和海內外學術界的推動下進行了一系列的語音標準化工作和標準語音審音配字工作。Unicode官方的Unihan數據庫[19]中,共有漢字兩萬多個標註了粵語拼音。

目前全球以粵語為母語的約為1.2億人,使用地區非常廣泛,跟官話與閩語同为北美、澳洲和大部分東南亞海外華人社區中的通用語。粵語不僅限於漢族使用,中國部分的京族、一部分壯族也使用粵語。粵語媒體資源非常豐富,具有很強的影響力。

吴语[编辑]

主条目:吴语

吴语,或称吳越語、江浙话、上海話,主要在江苏南部、上海全市、浙江绝大部分、安徽南部部分地区使用,在香港、台湾以及澳大利亚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使用人数约占汉语总人口的8.4%。

吴语之下可分为太湖片、台州片、温州片、金衢片、上丽片、宣州片六片。各片之间除太湖片与台州片有一定互通度之外,基本上难以通话。

太湖片分布在苏南、上海以及浙江的杭州、绍兴、宁波一线以北,是吴语使用人口最为众多的一支,占吴语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太湖片、宣州片与官话接壤,受官话的影响较深;其余四片保留了较多吴语自身的特色。

吴语的主要语音特点为:

古全清、次清、全浊声母三分,其中全浊声母一般读作浊音,如大多数地点古端透定三纽读/t/、/tʰ/、/d/。响音有带前喉塞与不带的对立。

大多数地点三个古鼻音韵尾合并为一个ŋ(或◌̃、n),三个古塞音韵尾也合并为一个ʔ。不少地方古复元音韵单元音化,古鼻尾韵变为鼻化元音,甚至不带鼻音。

响音可自成音节。

声调按清浊分为阴阳两组,一般有七到八个单字调,具体地点的调值数目多寡不均,从四调(浒山)、五调(上海)、六调(永康)、七调(杭州)、八调(温州)、九调(嘉兴)到十二调(吴江)都有。苏州与嘉兴交界地带,阴调有随送气与否进一步分化的现象,故而单字调可能多于八个。

词内及跨词的连调发达。

太湖片文白异读比较丰富。日纽文读同船纽,微纽文读同奉纽。

部分吴语能分尖团。分尖团的地区,在调音部位上,有些是团音为龈颚音而尖音更前(如太湖片苏州、无锡等地、金衢片中北部),有些是尖音为龈腭音而团音更后(如台州片、上山片常山、江山、玉山、广丰等地)。

客語[编辑]

主条目:客家话

客语,亦称客家话、客家語、客話,以梅县话为代表。作为现时的一种南方變體,客家话是在唐宋變革時期北方移民南下的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保留了较多中古漢語的特点。各地客家话中的入声韵,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中古汉语中存在的塞音及鼻音韵尾。客家话也是海外华人(包括越南艾族)社区使用较多的汉语分支。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汉语总人口的3%,參見客家民系。

主要分布於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及西北部、广西东南部、湖南东南部、四川等地及香港新界北部、臺湾西北部、南部六堆地區、東部花東縱谷一帶,客家话不仅限于汉族使用,畲族语言中的畲话也被认为属于客语的變體。

湘语[编辑]

主条目:湘语

湘语,或称湖南话、老湖广话,主要在湖南省內大部分地區使用,广西和貴州境内也有少量分布。湘語通常被分为老湘语和新湘语两类:老湘语保留了較多古代楚語的特色,與官話等周邊變體差別巨大;新湘语則受到周邊的赣語和西南官话影響較大,但與贛語和西南官話皆不能互相通話(除去湖南省西部某些城鎮的混合方言)。由於普通話的強勢影響,新湘語(如長沙方言)內部又出現了新、老之分,如新派長沙話和老派長沙話之別。湘语以长沙(新)及双峰(老)为代表点,使用者约占汉语总人口的5%。新湘语以长沙话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湘语的语音的普遍特点为:古浊声母今读不送气清音,没有平翘舌或前后鼻音的区别,及n-/l-不分、hu-/f-不分、ch-/q-不分、ong/eng不分等。长沙话、湘潭话、岳阳话、益阳话等均属于新湘语。老湘语包括衡阳话,湘乡话,邵阳话等,其中湘乡话只分布在湘乡、其周边县市如双峰为双峰话、娄底为娄底话、涟源为涟源话,四县市虽相隔之近,但发音却不相近。

赣语[编辑]

主条目:贛語

赣语,或称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用于江西中北部、安徽西部及南部、湖北东南部、湖南东部靠近江西一侧的狭长地带(如浏阳、平江、茶陵等地)以及湖南西部的部分地区。使用人数约为汉语总人口的6%。赣语方言主要包括:北部地区的南昌话、东部地区的鹰潭话、中部地区的抚州话、西部地区的宜春话、西南部地区的吉安话。多数赣语方言的古浊声母读为送气清音。

官话[编辑]

主条目:官话

現代所謂的官话,或称官话方言等,主要指的是北方官話以及其衍生:指今日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區、湖北大部、四川、重庆、雲南、貴州、湖南北部和西南、江西沿江地區、安徽中北部、江蘇中北部所使用的母語。以官话为母语的人约占汉语总人口的70%。上古汉语的中原雅音在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后,逐渐演变成隋唐时期的中古汉语。在明清时期之后,現代的官话方言逐漸形成,同时与南方各方言的差异越来越大。随着历史的发展,官话方言亦分化為南方官話和北方官話。东北-北京官話是今日新國音的基礎(中國大陸称为普通话,台灣稱為國語,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則稱為華語)。官话的明显特点包括:失落了大部分的中古辅音韵尾。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现在已经只剩下“-n,-ng”两个。大多数官话方言没有入声。同时,与其他漢語分支相比,官话的声调较少。(这是因为大部分的官话方言只有平声区分阴阳。)因此,官话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

官話大致分為:

东北-北京官話等北方官话分布在北方东部,以北京話為代表。

胶辽官话分布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乌苏里江左岸部分地区、江苏省赣榆县等地,以营口话、青岛话、烟台话为代表。

中原官話分佈在关中和中原,以西安話和洛阳话為代表。国外的东干语实际也是中原官话的一种。

兰银官話分佈在西北,以兰州话為代表。

西南官话分佈在南方西部,以成都話為代表。

江淮官话分佈在南方東部,以扬州话為代表。

官话内部按其语言特点一般可以分为 4个支系,即4个方言片(或称 4个次方言):

华北官话

即狭义的北方话,它通行于北京、天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其中东北三省和河北省的方言最接近官话──普通话。山东、河南的官话各有特色,有的语言学者认为可以另立胶辽官话和中原官话两支。其中中原官话包括山东、河南部分地区以及长江以北的江苏徐州、安徽阜阳、陕西的西安、山西的运城、临汾等地区。由于华北官话是按照地域划分而并不是依照语言特点划分的,此种划分已经过时。华北官话又重新划分为了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等,现在采用此种划分标准。

西北官话

行于山西、陕西大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等省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官话。山西及其毗邻陕北部分地区、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保留古入声字,自成入声调,不同于一般西北官话,也不同于华北官话,近来有学者认为可根据"有入声"这一特点另立"晋语",从官话中独立出来。与此同时,有学者提出西北官话作为官话的一支,范围宜缩小到只包括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北疆等地的方言,改称"兰银官话"。

西南官话

通行于湖北省大部分地区(东南部、东部除外)、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南部等汉族地区以及湖南、广西两省(区)北缘地带。西南官话地域辽阔,但内部比较一致。

江淮官话

分布在安徽、江苏长江以北地区(除安徽省蚌埠市,江苏省徐州市、连云港市赣榆区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江淮官话同晋语一样官话地位有待探讨。而建议江淮官话的独立依据主要有江淮官话有完整的入声调,这是在其他官话中没有的;还有江淮官话同其他官话区交流并不顺畅,其他官话区并不容易听懂江淮官话,因为江淮官话有不同于其他官话区的用字与语法,例如:“藏”用“囥”等,普通话中常说的“给我一本儿书”,在江淮官话区说成“那本书把我”。

其他變體[编辑]

地位有爭議的變體[编辑]

下面的几种變體是否构成独立的語言,现在尚有争议:

晋语:在山西大部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及南部、河南北部、内蒙古中西部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有入声韵。其白读系统与典型的官话截然不同。以前及现在,丁邦新、王福堂等学者依然将其归于官话。

徽語:分布于安徽南部旧徽州府,江西东北部浮梁、婺源、德兴,浙江西部旧严州府大部。与吴语有亲缘关系,历来有学者[谁?]主张归于吴语。

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以前及现在的部分学者[谁?]将其南部方言(桂南平话)归于粤语,而将北部方言(桂北平话)当成孤立的土语存在。

未归片的漢語變體[编辑]

瓦乡话:主要分佈在湖南省西部的部分山区。是瓦鄉人的母語,使用人口約40萬。瓦乡话是一種融合了苗語和土家語特點的獨立的漢語分支,無法與任何其他漢語變體互通。

湘南土话:主要通行于湖南省南部永州和郴州两市较远离城区的广大鄉鎮地域,其使用者對內使用湘南土話,對外交流改用西南官話或者普通話。湘南土话既不屬於湘語、贛語,也不屬於客家話,更不屬於官話。湘南土話內部的各種土語之間的差異也很明顯。其中桂阳本地话比較特殊,与湘語语调相似,但用词语法与客家話相似,主要流行于桂阳县北半部、新田县东部、临武县西北部等地的一些乡镇,大约30万人使用。还有一种靠近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湘南土语,如新田土话的语音用词复杂,桂陽本地話和新田土話之间出入很大,不能互通。

粤北土话(韶州土話):主要通行在廣東省北部的韶關等地,主要分佈在粵北的鄉村。粵北土話古老而獨特,與湘南土話關係比較近,兩者可歸為同一類變體。

東江本地話(水源音):分佈在廣東省惠州及其周邊的東江沿岸的一些地方,混合了客家話與粵語,但與兩者皆不同。

军话:主要分佈在南方各省,是一種官話與南方各種漢語變體混合的產物,易於流通。

占米話:主要分佈在廣東省東南沿海一帶,兼具粤語、客家話和闽南語的特點,但尚未被劃分至其中一種。

大鵬話:主要分佈在廣東省東南沿海一帶,兼具軍話、客家話和粵語的特點,但尚未被劃分至其中一種。其分支有平洲話。

迈話:主要分佈在海南三亞一帶,是一種不確定隸屬關係的漢語變體,有學者認為其可能屬於粵語。

水源音:主要分布於惠州和河源,是東江流域中上游地區的土語群,在語言分類歸屬上有爭議,有的學者將其籠統併入客家話粵中片,有的學者主張將其劃入粵語惠河片,有的學者認為是獨立語言。

富马話:主要分布於東方市四更鎮付馬村一帶,是一種以贛語、客家話成分為主體並摻有不少村話(仡隆語)、粵語、閩語的變體。

音系音韵[编辑]

总体而言,南方方言的声母数量更少,韵母数量更多。[20]:212–213粤语和上海话等部分方言存在成音节鼻音。[21]:101

声母[编辑]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调查的42种方言中,声母的数量(含零声母)从15个到崇明岛方言的35个不等。[22]:186–188

选定方言的声母[23]:69, 90, 127[20]:139, 236

福州话(闽语)

苏州话(吴语)

北京话(官话)

塞音和塞擦音

清送气

tsʰ

tsʰ

tɕʰ

tsʰ

tɕʰ

tʂʰ

清不送气

p

t

ts

k

p

t

ts

k

p

t

ts

k

b

d

g

擦音

s

x

f

s

ɕ

h

f

s

ɕ

ʂ

x

v

z

ʑ

ɦ

ɻ/ʐ

响音

l

l

l

鼻音

m

n

ŋ

m

n

ɲ

ŋ

m

n

福州话的声母系统相当简略。[23]:127除/ŋ/脱落外,福州话的每个声母都在别的方言中存在,不过有的方言不分/n/和/l/。大多数方言都有些别的声母,自中古汉语阶段以来经历了不少合流与分化:

大多数非官话都有清唇齿擦音/f/,来自中古汉语双唇塞音在特定环境下的演化。[20]:211, 233

中古汉语浊音声母在吴语、老湘语和少数赣语中有所保留,其他地方与清声母合流。[20]:199–200, 207[23]:91, 108–109, 152

中古汉语卷舌音声母在大多数官话中都保存了下来,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则没有。[20]:193

北部和中部许多方言都有颚化的齿塞擦音、软腭音(如苏州话),或两者兼有。北京等一些地方,颚化的齿塞擦音与颚化的软腭音合流为新的硬颚音系列(尖团合流)。[20]:182, 193, 200, 205

韵母[编辑]

赣语为代表的保守的元音系统有高元音/i/、/u/和/y/,它们同时也可充当介音;还有中元音/e/和/o/,以及低元音/a/。[23]:150–151官话等其他方言中,/o/与/a/合流,留下一个中元音音位和大量同位异音。[20]:141, 198许多方言,特别是官话中,存在舌尖元音,实际上是咝音后的高元音演化成的成音节擦音。[20]:194在许多吴语方言中,韵母发生单化,在开音节中产生了大量的元音音位。[20]:200–201介音的消失、高元音低化常见于粤语。[20]:216–217

中古汉语韵尾在南方方言中保留得比较好,特别是粤语。[20]:217晋语、吴语和江淮官话中,塞音韵尾合流为声门塞音,其他官话方言基本都消失了。[20]:193, 201–202官话中,/m/与/n/合流,中部方言有部分只有一个鼻音韵尾,有时实现为韵腹的鼻化。[20]:193, 201

声调[编辑]

汉语的所有方言都与其邻接的东南亚语言联盟语言一样存在声调。调类的数量大致北方少于南方。[20]:9许多方言都有变调,一个字的声调受词汇或短语中相邻字的影响而变化。[20]:147, 202, 239上海话的变调非常激进,它的声调已经变成了接近现代日语的高低重音系统了。

现代方言的调类均可分析为分化自中古汉语的四声,不过不同方言间的同源调类的调值往往差异很大。[20]:54早期中古汉语非入声音节只分平、上、去三调,以塞音/p/、/t/或/k/结尾的音节(闭音节)之间没有声调对立,自成入声,与鼻音结尾的/m/、/n/或/ŋ/对应。[20]:34–36

中古汉语的声调及相邻语言的相似系统都经历过一次由声母发声态决定的调类分裂。浊音声母倾向于出现低调头,到晚唐时,四声的每种就都分裂成阴调和阳调两个调域。[20]:53–54当浊音在吴语和老湘语以外的其他方言中全部消失后,声调对立就取代了声母清浊对立,变成8声调系统。[20]:53粤语维持了八调的对立,还演化出长入声。[20]:217–218

不过,大部分汉语方言后来都发生了调类的合流。[20]:54例如,官话中,阳上和阳去合流,后来阴去也与它们合流,这样一来就只剩下6个声调。后来入声的韵尾消失,入声便合流到其他调类中,只剩下4个声调。[20]:194–195

现代汉语四声分布每个调类以①到⑧标示,后面给出调值。

分类

次级分类

方言

中古汉语声调

调类数量

꜀阴平꜁阳平

꜂阴上꜃阳上

阴去꜄阳去꜅

阴入꜆阳入꜇

声母

次浊

全浊

次浊

全浊

全清

次清

次浊

全浊

(短)

(长)

次浊

全浊

例字:

官话

北京官话

北京话

① ˥ 55

②[a] ˧˥ 35

③ ˨˩˦ 214

[24]⑤˥˩ 51

(any)[b]

4

冀鲁官话

济南话

① ˨˩˧ 213

②[a] ˦˨ 42

③ ˥ 55

⑤ ˨˩ 21

4

胶辽官话

大连话

②[a]

4

中原官话

西安话

① ˧˩ 31

②[a] ˨˦ 24

③ ˦˨ 42

⑤ ˥ 55

4

东干语

① ˨˦ 24

③ ˥˩ 51

⑤ ˦ 44

3

兰银官话

兰州话

① ˧˩ 31

②[a] ˥˧ 53

③ ˦˦˨ 442

⑤ ˩˧ 13

4

银川话

3

西南官话

成都话

① ˥ 5

②[a] ˨˩ 21

③ ˦˨ 42

⑤ ˨˩˧ 213

4

泸州话

① ˥ 5

②[a] ˨˩ 21

③ ˦˨ 42

⑤ ˩˧ 13

⑦[c] ˧ 3

5

江淮官话

南京话

① ˧˩ 31

②[a] ˩˧ 13

③ ˨˩˨ 212

⑤ ˦ 44

⑦[c] ˥ 5

5 (4)

南通话

① 35

②[a] 21

③ 55

⑤ 213

⑥ 42

⑦[c] 55ʔ

⑧[c] 42ʔ

7 (5)

晋语

并州片

太原

① ˩ 11

③ ˥˧ 53

⑤ ˦˥ 45

⑦[c] ˨ 2

⑧[c] ˥˦ 54

5 (3)

吴语

太湖片

上海话

① ˥˨ 52

⑥[d]

⑥[d]

⑤ ˧˧˦ 334

⑥[d] ˩˩˧ 113

⑦[c] ˥ 5

⑧[c][d] ˨˧ 23

5 (2)[d]

苏州话

① ˦ 44

②[d] ˨˦ 24

③ ˥˨ 52

⑥[d]

⑤ ˦˩˨ 412

⑥[d] ˧˩ 31

⑦[c] ˦ 4

⑧[c][d] ˨˧ 23

7 (3)[d]

瓯江片

温州话

① ˦ 44

②[d] ˧˩ 31

③ʔ/④ʔ[d] ˧˥ 35

⑤ ˥˨ 52

⑥[d] ˨ 22

⑦/⑧[d] ˧˨˧ 323

8 (4–6)[d]

徽语

绩歙片

绩溪县

① ˧˩ 31

② ˦ 44

③ ˨˩˧ 213

⑤ ˧˥ 35

⑥ ˨ 22

⑦[c] ˧˨ 32

6 (5)

湘语

新湘语

长沙话

① ˧ 33

② ˩˧ 13

③ ˦˩ 41

⑤ ˥ 55

⑥ ˨˩ 21

⑦[c] ˨˦ 24

6 (5)

赣语

昌都片

南昌话

① ˦˨ 42

② ˨˦ 24

③ ˨˩˧ 213

⑤ ˥ 55

⑥ ˨˩ 21

⑦[c] ˥ 5

⑧[c] ˨˩ 21

7 (5)

客家话

梅州话

梅县

① ˦ 44

② ˩ 11

③ ˧˩ 31

⑤ ˥˨ 52

⑦[c] ˨˩ 21

⑧[c] ˦ 4

6 (4)

粤语

粤海片

广州话

①a ˥ 55 ~ ①b ˥˧ 53 [e]

②[a] ˨˩ 21~11

③ ˧˥ 35

④[f] ˩˧ 13

⑤ ˧ 33

⑥ ˨ 22

⑦a[c] ˥ 5

⑦b[c] ˧ 3

⑧[c] ˨ 2

9~10 (6~7)

香港粤语

① ˥ 55

②[a] ˨˩ 21~11

③[g] ˨˥ 25

④[f][g] ˨˧ 23

⑤ ˧ 33

⑥ ˨ 22

⑦a[c] ˥ 5

⑦b[c] ˧ 3

⑧[c] ˨ 2

9 (6)

石岐话

① ˥ 55

② ˥˩ 51

③ ˩˧ 13

⑤ ˨ 22

⑦a[c] ˥ 5

⑧[c] ˨ 2

6 (4)

四邑片

台山话

① ˧ 33

②[a]? ˩ 11

③ ˥ 55

④[a]? ˨˩ 21

⑥ ˧˨ 32

⑦a[c] ˥ 5

⑦b[c] ˧ 3

⑧[c] ˨˩ 21

8 (5)

勾漏片

博白话

① ˦ 44

②[a]? ˨˧ 23

③ ˧ 33

④[a]? ˦˥ 45

⑤ ˧˨ 32

⑥ ˨˩ 21

⑦a[c] ˥˦ 54

⑦b[c] ˩ 1

⑧a[c] ˦ 4(长)

⑧b[c] ˧˨ 32(短)

10 (6)

平话

北部

南宁话

① ˥˨ 52

②[a]? ˨˩ 21

③ ˦ 44

④[a]? ˨˦ 24

⑤ ˥ 55

⑥ ˨ 22

⑦[c] ˦ 4

⑧a[c] ˨˦ 24

⑧b[c] ˨ 2

9 (6)

闽语

闽北片

建瓯话

① ˥˦ 54

③ ˨˩ 21

⑤ ˨ 22

⑥ ˦ 44

⑦[c] ˨˦ 24

⑧[c] ˦˨ 42

6 (4)

闽东片

福州话

① ˥ 55

② ˥˧ 53

③ ˧ 33

⑤ ˨˩˧ 213

⑥ ˨˦˨ 242

⑦[c] ˨˦ 24

⑧[c] ˥ 5

7 (5)

闽南片

厦门话

① ˥ 55

② ˧˥ 35

③ ˥˧ 53

③/⑥[h]

⑤ ˨˩ 21

⑥ ˧ 33

⑦[c] ˩ 1

⑧[c] ˥ 5

7 (5)

泉州话

① ˧ 33

② ˨˦ 24

③ ˥ 55

③/④[h]

④ ˨ 22

⑤[i] ˦˩ 41

⑥[i] ˦˩ 41

⑦[c] ˥ 5

⑧[c] ˨˦ 24

8 (6)

潮州话

① ˧ 33

② ˥ 55

③ ˥˨ 52

④ ˧˥ 35

⑤ ˨˩˧ 213

⑥ ˩ 11

④/⑥[j]

⑦[c] ˨ 2

⑧[c] ˦ 4

8 (6)

汉越音[30]:305–314[31]

北部

河内[32]

① ˦ 44

② ˧˨ 32

③ ˧˩˨ 312

④ ˧˨˥ 325

④/⑥

⑤ ˧˦ 34

⑥ ˨ 22

⑦ ˦˥ 45

⑧ ˨˩ 21

8 (6)

中部

順化[33]

① ˥˦˥ 545

② ˦˩ 41

③ ˧˨ 32

③/⑥

⑤ ˨˩˦ 214

⑥ ˧˩ 31

⑦ ˦˧˥ 435

⑧ ˧˩ 31

7 (5)

南部

西贡[34]:70–77

① ˦ 44

② ˧˩ 31

③ ˨˩˦ 214

③/⑥

⑤ ˧˥ 35

⑥ ˨˩˨ 212

⑦ ˦˥ 45

⑧ ˨˩ 21

7 (5)

分类

次级分类

方言

次浊

全浊

次浊

全浊

全清

次清

次浊

次浊

(短)

(长)

次浊

全浊

调类数量

声母

꜀阴平꜁阳平

꜂阴上꜃阳上

阴去꜄阳去꜅

阴入꜆阳入꜇

中古汉语调类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浊音变为送气音(入声不会)。

^ 不规则变化,由首都的方言接触发生。白读倾向于阴平和阴上,文读倾向于阳平和去声。文读的表现主要出于协韵。[25]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入声因音节末尾的塞音出现。(温州话是例外:入声脱尾,调值自成一调。)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吴语和老湘语中,阳调只出现在全浊声母字中,因此阴阳调的区分实际上并不具备音位的功能。温州话中,上声近乎以喉塞音标明。

^ 多音字。该字不表示具体名词时,阴平变阴去。

^ 6.0 6.1 此处,浊音白读变送气,文读变不送气,声调变为阳上。

^ 7.0 7.1 部分研究显示,一些年轻母语者将香港粤语的两种上声交错使用,说明合流正在发生,[26][27]:211–225但这实际上比较罕见。

^ 8.0 8.1 漳州话和厦门话中,阳上文读并入阴上,白读并入阳去。[28]泉州话中,次浊音被分析为阳声,中古汉语上声在这里分化。文读中与阴上合流,白读中反而并入阳上。[28]

^ 9.0 9.1 泉州话中,阴阳去声只能在连读变调中区分,单字调已经合流。[28]

^ 潮州话中,部分次浊去声并入阳上而不是阳去。[29]

吴语保留了浊阻碍音,因此调类的分化从未成为音位。[20]:202大多数吴语方言都还保留着中古汉语的声调分野,但上海话中已经有好几个合流了。

许多汉语方言都有变调,声调的调值依相邻的字的调类而变化。例如,普通话中两个上声字连读时,前一个字变为阳平。[20]:146–147吴语和沿海闽语中存在非常复杂的变调模式。[20]:202, 239上海话中,所有字的声调都由词或短语的第一个字的调类决定,因此上海话的声调是词调而不是音节调。

词汇[编辑]

汉语方言大多数词素都是来自上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汇,且大都是同源的:

同源语素的白读音[35][a]

晋语

官话

湘语

赣语

吴语

闽语

客家话

粤语

太原话

西安话

北京话

成都话

扬州话

长沙话

双峰话

南昌话

苏州话

温州话

福州话

厦门话

梅县话

广州话

zəŋ1

ʐẽ2

ʐən2

zən2

lən2

ʐən2

ɲiɛn2

ɲin5

ɲin2

ɲiaŋ2

nøyŋ2

laŋ2

ɲin2

jɐn2

næ̃1

næ̃2

nan2

nan2

liæ̃2

lan2

læ̃2

lan5

nø2

nø2

naŋ2

lam2

nam2

nam2

ny3

mi3

ny3

ɲy3

ly3

ɲy3

ɲy3

ɲy3

ɲy6

ɲy4

ny3

lu3

ŋ3

nøy4

y1

y2

y2

y2

y2

y2

y2

ɲiɛ5

ŋ2

ŋøy2

ŋy2

hi2

ŋ2

jy2

sɤ1

ʂɤ2

ʂɤ2

se2

ɕɪ2

sa2

ɣio2

sa5

zo2

zei2

sie2

tsua2

sa2

ʃɛ2

zuəʔ7

ʐou5

ʐou5

zəu2

ləʔ7

ʐəu7

ɲu5

ɲiuk8

ɲioʔ8

ɲiəu8

nyʔ8

hɪk8

ɲiuk7

juk8

kuəʔ7

ku1

ku3

ku2

kuəʔ7

ku7

kəu2

kut7

kuɤʔ7

ky7

kauʔ7

kut7

kut7

kuɐt7a

nie3

ɲiã3

iɛn3

iɛn3

iæ̃3

ŋan3

ŋæ̃3

ŋan3

ŋɛ6

ŋa4

ŋiaŋ3

gɪŋ3

ɲian3

ŋan4

ɚ3

ɚ3

ɚ3

ɚ3

a3

ɤ3

e3

ə3

ɲi6

ŋ4

ŋei5

hi6

ɲi3

ji4

pieʔ8

pi2

pi2

pi2

pieʔ7

pi2

bi6

pʰit8

bɤʔ8

bei6

pei6

pʰi6

pʰi5

pei6

zəʔ7

ɚ1

ʐʅ5

zɿ2

ləʔ7

ɲʅ7

i2

ɲit8

ɲɪʔ8

ɲiai8

niʔ8

lit8

ɲit7

jat8

yəʔ7

ye1

ye5

ye2

yəʔ7

ye7

ya5

ɲyɔt8

ŋɤʔ8

ɲy8

ŋuɔʔ8

geʔ8

ɲiat8

jyt8

nie1

ɲiæ̃2

niɛn2

ɲiɛn2

liẽ2

ɲiẽ2

ɲɪ̃2

ɲiɛn5

ɲiɪ2

ɲi2

nieŋ2

nĩ2

ɲian2

nin2

sæ̃1

sæ̃1

ʂan1

san1

sæ̃1

san1

sæ̃1

san1

sɛ1

sa1

saŋ1

suã1

san1

ʃan1

suei3

fei3

ʂuei3

suei3

suəi3

ɕyei3

ɕy3

sui3

sɥ3

sɿ3

tsy3

tsui3

sui3

ʃøy3

xuŋ1

xuoŋ2

xuŋ2

xoŋ2

xoŋ2

xən2

ɣən2

fuŋ5

ɦoŋ2

ɦoŋ2

øyŋ2

aŋ2

fuŋ2

huŋ2

luəʔ7

lou1

ly5

nu2

lɔʔ7

lou7

ləu2

liuk8

loʔ7

lo8

luɔʔ8

lɪk8

liuk8

luk8

xuɒ̃1

xuaŋ2

xuaŋ2

xuaŋ2

xuɑŋ2

uan2

ɒŋ2

uɔŋ5

ɦuɒŋ2

ɦuɔ2

uɔŋ2

hɔŋ2

vɔŋ2

wɔŋ2

piəʔ7

pei2

pai2

pe2

pɔʔ7

pɤ7

pia2

pʰak7

bɒʔ8

ba8

paʔ8

peʔ8

pʰak8

pak8

xəʔ7

xei1

xei1

xe2

xəʔ7

xa7

ɕia2

hɛt8

hɤʔ7

xe7

xaiʔ7

hɪk7

hɛt7

hɐk7a

sɒ̃5

ʂaŋ5

ʂaŋ5

saŋ5

sɑŋ5

san6

ɣiaŋ6

sɔŋ6

zɒŋ6

ji6

suɔŋ6

tsiũ6

sɔŋ5

ʃœŋ6

ɕia5

xa5

ɕia5

ɕia5

xɑ5

xa6

ɣo6

ha6

ɦo6

ɦo4

a6

e6

ha2

ha6

tsuŋ1

pfəŋ1

tʂuŋ1

tsoŋ1

tsoŋ1

tʂən1

tan1

tsuŋ1

tsoŋ1

tɕyoŋ1

touŋ1

taŋ1

tuŋ1

tʃuŋ1

ta5

tuo5

ta5

ta5

tai5

tai6

du6

tʰɔ6

dəu6

dəu6

tuai6

tua6

tʰai5

tai6

ɕiau3

ɕiau3

ɕiau3

ɕiau3

ɕiɔ3

ɕiau3

ɕiɤ3

ɕiɛu3

siæ3

sai3

sieu3

sio3

siau3

ʃiu3

上古汉语有声母分别为*p-和*m-的两系否定词。[20]:97–98北方和中部方言普通否定用*p-系较多,如北京话“不”。[20]:182*m-系则用于存在否定,如北京话“沒”,上海话“没”m2。[20]:196, 200, 204官话中,也表示“还没”,而吴语和其他方言则用另一个词表达。[20]:196–197, 203–204南方方言中,否定词则倾向于来自*m-系。普通否定都分化自一个成音节鼻音*m̩,客家话和粤语为平声,闽语为上声。存在否定则来自*mau,声调同样无法确定。[20]:213

第一第二人称代词所有方言都同源。晋语、官话和湘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同源,其他方言用的则是某个牙喉音声母词:[20]:182, 214

人称代词[a]

晋语[36]

官话[20]:196

湘语[20]:208

赣语[20]:205

吴语[20]:203

闽语[20]:234

客家话[20]:227

粤语[20]:220

太原

西安

北京

成都

扬州

长沙

双峰

南昌

苏州

温州

福州

厦门

梅县

广州

ɣɤ3

ŋə3

uo3

ŋo3

o3

ŋo3

aŋ3

ŋɔ3

ŋəu6

ŋ4

ŋuai3

gua3

ŋai2

ŋo4

ni3

ni3

ni3

ni3

liɪ3

n3, ɲi3

n3

li3, n3

ne6

ɲi4

ny3

li3

ɲi2, n2

nei4

他/她

tʰa1

tʰa1

tʰa1

tʰa1

tʰa1

tʰa1

tʰo1

tɕʰiɛ3

li1

gi2

i1

i1

ki2

kʰøy4

南方方言往往还有一个非汉语的底层词汇层。其中有些词可能来自壮侗语系和南亚语系。[20]:17–19, 213–214, 219, 231–232

變體例子[编辑]

一般认为闽语在音系、语法和词汇等方面距离標準漢語(标准官话)是最远的。历史上,闽语是第一个与其他汉语变体分离的(参见汉语音韵学)。闽语的内部多样性也非常大,一般认为至少包含5种不同的语言,如闽东语、莆仙语、闽南语、闽北语、闽中语。

注释[编辑]

^ 1.0 1.1 声调的数字表示调类。

参考文献[编辑]

^ 中国古代“十里不同音”现象严重 康熙讲话像赵本山. 凤凰新媒体. 2015-11-20 [2021-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6).

^ Norman, Jerry, Chine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ISBN 978-0-521-29653-3.

^ Cysouw, Michael; Good, Jeff. (2013). "Languoid, Doculect, and Glossonym: Formalizing the Notion 'Language'." Language Documentation and Conservation. 7. 331–359.hdl:10125/4606

^ 4.0 4.1 DeFrancis, John, The Chinese Language: Fact and Fantas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4, ISBN 978-0-8248-1068-9.

^ Mair, Victor H., What Is a Chinese "Dialect/Topolect"? Reflections on Some Key Sino-English Linguistic terms (PDF), Sino-Platonic Papers, 1991, 29: 1–31 [2015-12-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5-10).

^ 《美國傳統英語字典》

^ 第70期《語文建設通訊》. [2008-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2).

^ 金田一春彥著《日語的特點》

^ 閩語古全濁聲類的層次分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杜佳倫著,第二頁

^ 劉鎮發(2004年第4期),《百年來漢語方言分區平議》,學術研究

^ 曹志耘主編,《漢語方言的地理語言學研究》,商務印書館,2013年出版,ISBN 9787100095761。

^ 《中国语言地图集》[M]. 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1987.

^ 葉長青. 閩方言考. 民國十一年(1922年) (中文). 今音以閩省城以上之音為準。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 陳茂壬,北原癸己男,松田福信. 日華對譯福州語 (jp). 福州語ハ閩語トモ稱スル。 引文格式1维护:未识别语文类型 (link)

^ 台灣總督府,文教局學務課. 日閩會話 (jp). 閩語(福州語)ハ支那方言中ノ難ナルモノニテ。 引文格式1维护:未识别语文类型 (link)

^ 陶燠民. 閩音研究 (cn). 引文格式1维护:未识别语文类型 (link)

^ 陳立鴎, 羅傑瑞. 閩語入門 1965. 舊金山: 舊金山州立大學. (英语). Chen, L., & Norman, J. 1965.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oochow dialect. San Francisco: San Francisco State College.

^ 陳立鴎, 羅傑瑞. 閩語入門中文本 1965. 舊金山: 舊金山州立大學. (中文). Chen, L., & Norman, J. 1965.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oochow dialect. San Francisco: San Francisco State College.

^ Unihan Database. [2014-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04).

^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20.31 20.32 20.33 20.34 20.35 20.36 20.37 20.38 Norman (1988).

^ Ramsey (1987). sfnp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Ramsey1987 (幫助)

^ Kurpaska (2010). sfnp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Kurpaska2010 (幫助)

^ 23.0 23.1 23.2 23.3 Yan (2006). sfnp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Yan2006 (幫助)

^ 官话4声

^ David Branner, A Neutral Transcription System for Teaching Medieval Chinese, T ̔ang Studies 17 (1999), pp. 36, 45.

^ Perception of the merging tones in Hong Kong Cantonese: preliminary data on monosyllables - Semantic Scholar. S2CID 5953337 (美国英语).

^ Bauer, Robert S.; Kwan-hin, Cheung; Pak-man, Cheung. Variation and merger of the rising tones in Hong Kong Cantonese. Language Variation and Change. 2003-07-01, 15 (2) [2021-12-11]. ISSN 1469-8021. doi:10.1017/S0954394503152039. hdl:10397/7632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 28.0 28.1 28.2 闽南语的声调系统, The Tonal System of Min Nan; accessed 24 January 2012.

^ 声调:入声和塞尾韵 | 潮语拼音教程. kahaani.github.io. [2019-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9).

^ Nguyễn Tài, Cẩn. Nguồn gốc và quá trình hình thành cách đọc Hán Việt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Sino-Vietnamese pronunciation]. Hà Nội: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 2000.

^ Nguyễn Tài, Cẩn. Từ tứ thanh tiếng Hán đến tám thanh Hán–Việt [From the four Middle Chinese tones to the eight Sino-Vietnamese tones]. Ngôn ngữ học và Tiếng Việt. [April 21,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9).

^ Kirby, James P. Vietnamese (Hanoi Vietnames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2011, 41/3.

^ Nguyễn, Văn Lợi. Hệ thống thanh điệu Huế [Tone system in Hue dialect]. Phonetics lab (Faculty of Vietnamese Studies). 2013 [April 21,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0).

^ Huỳnh Công, Tín. Tiếng Sài Gòn [The Saigon dialect]. Cần Thơ: Chính Trị Quốc Gia - Sự Thật. 2013.

^ 北京大学 (1989). sfnp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北京大学1989 (幫助)

^ Beijing University (1989). sfnp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Beijing_University1989 (幫助)

外部連結[编辑]

乡音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搜集了一些汉语變體的录音。

网上比较和学习普通话,粤语和上海话的发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漢字古今音資料庫(查詢各地方言的漢字發音)

北大中文论坛汉语方言版

王福堂.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 (PDF).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9年1月 [2020-08-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8-10). (中國方言分区的划分历史的概括性說明,交代了學者對某兩個方言的分合爭論)

參見[编辑]

语言主题

语言学主题

汉语族

漢語方言列表

中国语言列表

文白异读

方言字

汉族民系

查论编现代汉语方言及现代汉语方言学方言分区官话北京官话幽燕片 · 锦兴片 · 朝峰片 · 石克片胶辽官话登连片 · 青莱片 · 营通片冀鲁官话保唐片 · 石济片 · 沧惠片 · 章利片东北官话辽沈片 · 黑吉片 · 哈肇片中原官话关中片 · 秦陇片 · 陇中片 · 南疆片 · 汾河片 · 洛徐片 · 郑曹片 · 蔡鲁片 · 信蚌片兰银官话银吴片 · 金城片 · 河西片 · 塔密片西南官话川黔片 · 西蜀片 · 川西片 · 云南片 · 湖广片 · 桂柳片江淮官话洪巢片 · 泰如片 · 黄孝片吳語太湖片 · 台州片 · 瓯江片 · 金衢片 · 上丽片 · 宣州片湘语长益片 · 娄邵片 · 衡州片 · 辰溆片 · 永全片贛語昌靖片 · 宜浏片 · 吉茶片 · 抚广片 · 鹰弋片 · 大通片 · 耒资片 · 洞绥片 · 怀岳片粵語广府片(粵海片 · 莞寶片) · 邕浔片 · 高阳片 · 四邑片 · 勾漏片 · 吴化片 · 钦廉片 · 儋州片閩語閩東片 · 莆仙片 · 閩南片 · 閩北片 · 閩中片 · 邵將片 · 雷州片 · 瓊文片客家话粤台片 · 粤中片 · 粤北片 · 汀州片 · 宁龙片 · 于桂片 · 铜鼓片 · 畲话晉語并州片 · 吕梁片 · 上党片 · 五台片 · 大包片 · 张呼片 · 邯新片 · 志延片徽語绩歙片 · 休黟片 · 祁德片 · 严州片 · 旌占片平話桂南平话 · 桂北平话 · 优念话未归类粤北土话 · 湘南土话 · 惠城话 · 军家话 · 迈话 · 富马话方言分析儿化韵 · 子变韵 · D变韵 · 连读变调 · 小称变调 · 尖团音 · 清音浊流 · 文白异读 · 训读 · 考本字 · 分音词 · 合音词方言学家丁声树 · 李荣其他現代標準漢語音系方言分区根据《语言学名词》(2011)列出。官话部分根据钱曾怡《汉语官话方言研究》(2010)列出。闽语和吴语分区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2012)。

查论编汉语汉语族漢語分支官话北京官话現代漢語通用語標準形式

現代標準漢語

普通话

中華民國國語

新加坡标准华语

馬來西亞標準華語

老国音

地方普通话和区域变体

廣式普通話

四川普通话

馬街普通話

柳州普通話

臺灣國語

台中腔

新馬式華語

新加坡式華語

馬來西亞式華語

居銮华语

女国音

傳統方言

京承片

京师小片

北京話

怀承小片

朝峰片

东北官话

吉瀋片

蛟宁小片

瀋陽話

铁岭話

通溪小片

哈阜片

肇扶小片

哈爾濱話

长锦小片

长春话

黑松片

嫩克小片

佳富小片

站话小片

塔茲語

冀魯官話

保唐片

涞阜小片

天津小片

定霸小片

保定話

蓟遵小片

滦昌小片

抚龙小片

石濟片

赵深小片

石家庄话

邢衡小片

聊泰小片

济南话

莱芜话

滄惠片

黄乐小片

阳寿小片

莒照小片

章桓小片

胶辽官话

登連片

烟威小片

威海話

蓬龙小片

大岫小片

大连话

青萊片

胶莲小片

青島話

莱昌小片

青临小片

盖桓片

中原官话

鄭開片

鄭州話

開封話

洛嵩片

洛陽話

南魯片

南陽話

漯項片

商阜片

信蚌片

兖菏片

徐淮片

徐州話

汾河片

平阳小片

绛州小片

解州小片

關中片

西安話

秦隴片

隴中片

河州片

南疆片

东干语

兰银官话

金城片

蘭州話

河西片

銀吳片

北疆片

烏魯木齊話

江淮官话

泰如片

南通話

泰州話

洪巢片

揚州話

南京話

合肥話

黃孝片

西南官话

川黔片

成渝小片

成都话

重庆话

黔中小片

陕南小片

西蜀片

岷赤小片

雅甘小片

江贡小片

川西片

康藏小片

凉山小片

雲南片

滇中小片

昆明話

滇西小片

果敢语

滇南小片

湖廣片

鄂北小片

鄂中小片

武漢話

湘北小片

湘西小片

怀玉小片

黔东小片

黎靖小片

桂柳片

湘南小片

桂北小片

桂林話

柳州話

黔南小片

其它

天津话

南平话

军家话

海南军话

广东军话

平海軍聲

嘉米話

海南军话

水流軍話

赣榆话

旧时正话

长乐旗下话

廿八都官话

华埠土官话

晉语

并州片

太原話

呂梁片

上黨片

五臺片

邯新片

大包片

大同話

張呼片

志延片

粤语方言列表

粵海片

广州话

香港話

蜑家話

莞寶片

圍頭話

邕潯片

勾漏片

貴港話

羅廣片

四邑片

台山話

高陽片

陽江話

茂名白話

钦廉片

吳化片

化州話

儋州話

越南白话

客家語方言列表

粵台片

梅州話

四县话

香港客家语

粵中片

河源話

粵北片

惠州片

汀州片

長汀話

寧龍片

于桂片

于都話

銅鼓片

四川客家語

畲话

湘语

长益片

长株潭小片

長沙話

湘潭話

宁乡话

益沅小片

益阳话

岳阳小片

婁邵片

湘双小片

湘乡话

双峰话

韶山话

婁底話

涟梅小片

新化小片

武邵小片

喇叭苗话

绥会小片

衡州片

衡阳小片

衡陽話

衡山小片

辰漵片

永全片

东祁小片

永州话

道江小片

全资小片

全州话

贛語方言列表

昌都片

南昌話

宜瀏片

宜春話

吉茶片

吉安話

撫廣片

撫州話

鷹弋片

鷹潭話

大通片

懷嶽片

耒資片

洞綏片

吴语方言列表

太湖片

上海小片

上海話

蘇嘉湖小片

蘇州話

無錫話

湖州話

嘉興話

毗陵小片

常州話

臨紹小片

紹興話

甬江小片

寧波話

杭州話

台州片

台州話

金衢片

金華話

衢州話

上麗片

上山小片

麗水小片

甌江片

溫州話

宣州片

銅涇小片

太高小片

石陵小片

闽语沿山閩語邵将语

邵武話

將樂話

闽北语

西溪片

建陽話

東溪片

建甌話

闽中语

永安話

三明話

沙縣話

沿海閩語閩東語

侯官片

福州話

福清話

福宁片

福安話

蛮讲

燕話

興化語

莆田話

仙遊話

烏坵話

澳腰话

闽南语

泉漳片

泉州話

廈門話

漳州話

龍巖話

臺灣話

海陸豐話

東南亞福建話

潮汕片

潮州话

汕頭話

揭陽話

浙南片

大田片

中山片

瓊雷語

雷州话

海南话

分區

海口話

文昌話

徽语

績歙片

績溪話

休黟片

屯溪話

祁婺片

旌占片

嚴州片

平话和土话广西平话

桂南片

桂北片

通道平话

优念话

湘粤土话

湘南片

粤北片

附城话

其它

瓦乡话

老辈子话

孔夫话

迈话

富馬話

白语

蔡龙语

蔡家话

龙家语

卢人语

東江本地話

惠州话

九姓漁民方言

八峒瑶语

平地瑶话

外語混合

漢兒言語

协和语

军队中国语

中俄混合語

诶话

倒话

猫家话

唐汪話

香蕉白話

五屯話

五色話

峇峇話

相濫摻話

非標準劃分

新疆话

山東話

新加坡汉語方言

马来西亚汉語方言

歷史演化古、近代漢語通用語

文言文

演化主綫

原始漢藏語

原始汉语

古代汉语

上古

文言文

中古

近代

明清官話

老国音

現代標準漢語

歷史方言

蜀語

楚語

从中古汉语到官话的语音演变

齐语

古吳語

从中古汉语到吴语的语音演变

原始闽语

贛語歷史

上古

中古

中世

近世

近代

粵語歷史

切韵音

粤客赣方言

客赣方言

吳閩方言

汉语方言通音

漢語別稱:中文 · 華語 · 唐話

漢語分支列表 · Template:汉语方言書寫系統書寫類型语素文字字形類型

汉字

正体字

异体字

繁体字

简化字

二简字

方言字

四川

南京

吳語

閩語

閩東語

閩南語

臺灣台語推薦用字

粵語

客語

文體文言文

古文

文白相夾

三及第

白話文

官話白話文(京白)

中州韻白話文(韻白)

吳語白話文(蘇白)

粵語白話文(廣白)

閩東語白話文(閩白)

閩南語白話文(廈白)

客家话白話文(客白)

表音文字字母拉丁

拼音史

通字

拼音史

北京

威妥瑪

簡式威妥瑪

郵政式

國語羅馬字

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

汉语拼音

國音二式

通用

耶魯

EFEO

德國式

捷克式

西南

川渝

四川話拉丁化新文字

四川話拼音

柳州

江淮

南京

揚州

拼音史

廣州

粵拼

教院式

寬式國際音標

黃錫凌

劉式

耶魯

廣州拼音

港府方案

澳門方案

Meyer–Wempe

標準羅馬字

粵語羅馬字

四邑

台山

開平

陽江

白話字

粵東

客家話拼音方案

臺灣

TLPA

通用

臺灣客語拼音方案

贛語拼音(赣语:贛語拼音)

通用

吳語拉丁化方案

吳語音韻羅馬字

北吳

上海

法吳

教會羅馬字

江南話新文字

錢式

蘇州

教會羅馬字

蘇州話拼音方案

杭州

寧波

台州

台州話羅馬字

溫州

溫州話羅馬字

甌嘉新文字

閩都

平話字

福州話拼音方案

建寧羅馬字

興化平話字

海南

海南話拼音方案

海南白話字

潮汕

潮州話拼音方案

潮州白話字

泉漳

對照表

POJ

MLT

SMLT

PSDB

TLPA

通用

臺羅

廈門話拉丁化新文字

閩拼

東南亞

注音

北京

廣府

泉漳客家

馬祖

其它

西里爾

韓文

蒙文

阿拉伯

文體

教會羅馬字

東干文

小儿经

半音節文字

盲文/點字

粵語

三推成字法

中国切音新字

假名

客語

閩南語

臺語諺文

其它

女书

漢羅台文

官話合聲字母

語言研究音韻 (模板)

先秦

漢代

魏晉

隋唐

五代

宋代

元代

明初

明清

現代

其它研究

文字

詞彙

語法

訓詁

方言

管理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香港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

澳門教育暨青年局語言推廣中心

中華民國教育部終身教育司第四科

新加坡推廣華語理事會

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

對外影響外語文字外语汉字

日本汉字

和制汉字

琉球汉字

朝鲜汉字

韩国国字

儒字

汉字衍生

僰文

布依族古文字

方块壮字

方块侗字

西夏文

契丹文

契丹大字

契丹小字

女真文

假名

平假名

片假名

琉球文

喃字

岱喃字

谚文

外語音韵日琉語系

日语

日语漢字音(声调)

古音

吳音

漢音

新汉音

唐音

宋音

惯用音

现地音

借词

琉球語

琉球汉字音

朝鮮語系

朝鲜语

朝鲜语汉字音

汉字语

南亚语系

越南語

汉越音

喃音

喃喃音

纯喃音

汉喃音

古汉越音

越化汉越音

汉越语

现地音

其它語言

英語

西班牙語(英语:List of Spanish words of Chinese origin)

查论编汉语音韵学注音

直音法

反切

音節結構声母

五音

清濁音

零聲母

韵母介音

等呼

开合

四呼

韵腹、韵尾

舒声韵(阴声韵

阳声韵)

入聲韻

空韻

聲調

调类

四聲

平仄

調值

五度标记法

發圈法

變調

四聲別義

高陽入

低陰入

其他

汉语拼音音节列表

汉语儿化韵表

古代汉语上古音音系

先秦

漢代

相關條目

古四声

古無輕唇

古無舌上

古無正齒

古無邪紐

娘日歸泥

喻三歸匣

喻四歸定

照二歸精

照三歸知

叶音

濁輔音韻尾

中古音音系

魏晉

隋唐

五代

宋代

相關條目

中古聲母

三十六字母

切韵音

等韻學

韻書

韻圖

门法

小韻

系联法

平水韻

十三元

重紐

異文

对音

洛阳音

梵汉对音

近古音音系

元代

明初

明清

現代

相關條目

尖团音

平翹音

兒化音

子变韵

平分阴阳

濁上變去

见开二的演变

汉语族祖語

原始漢藏語

原始汉语

現代分支

官话(標準音系)

晋语

吴语

湘语

客家话

粤语(標準音系)

闽语

贛語

方言

音韻

詞彙(古百越詞

古吳語詞

古楚語詞)

歷史(上古

中古

中世

近世

近代)

相關條目

南朝通语说

客贛方言

粵贛方言

吳閩方言

學者

钱大昕

高本汉

赵元任

罗常培

王力

李方桂

董同龢

郑张尚芳

丁邦新

潘悟云

陳新雄

竺家宁

斯塔罗斯京

白一平

沙加尔

蒲立本

其他

从中古汉语到官话的语音演变

从中古汉语到吴语的语音演变

查论编中国语言汉藏语系汉语官话

北京官話

現代標準漢語

東北官話

冀魯官話

膠遼官話

中原官話

蘭銀官話

江淮官話

西南官話

晋语

并州片

吕梁片

上党片

五台片

邯新片

大包片

张呼片

志延片

粤语

廣府片

四邑片

高陽片

吳化片

勾漏片

邕浔片

钦廉片

客家话

粵台片

海陸片

粵北片

粵西片

汀州片

寧龍片

于信片

銅桂片

湘語

长益片

娄邵片

衡州片

辰溆片

永全片

贛語

昌都片

宜浏片

吉茶片

抚广片

鹰弋片

大通片

怀岳片

耒资片

洞绥片

吴语

太湖片

台州片

金衢片

上丽片

瓯江片

宣州片

闽语

閩東片

莆仙片

闽南片

閩北片

閩中片

邵将片

瓊文片

雷州片

徽语

绩歙片

休黟片

祁婺片

旌占片

严州片

平话和土话

桂北片

桂南片

粵北片

湘南片

混合语

倒话

水磨房话

松潘话

富馬話

河湟话

河州话

甘沟话

西宁话

周屯话

站话

军家话

嘉米话

喇叭苗话

東江本地話

鐘山話

蛮话

占米话

孔夫话

迈话

畲话

六甲話

八峒瑶语

平地瑶话

夹侗话

夹壮话

徽宗语

苑塘话

香蕉白話

果敢語

东干語

经堂语

漢兒言語

蒙式汉语

塔兹语

协和语

军队中国语

古汉语

原始汉语

上古汉语

文言文

中古汉语

近代汉语

齐语

楚語

蜀語

原始閩語

古吳語

古粵語

古贛語

參見

漢語模板

汉语方言

列表

汉语族

白語支

白語

中白语

南白语

北白语

拉瑪语

瓦乡话

老辈子话

蔡龙语支

蔡家話

龙家语

卢人语

藏缅语族藏-喜语群藏语支

藏語

卫藏語

安多藏語

卓尼语

卡龙藏语

色尔坝藏语

康巴语

卡姆巴语

切库语

东纳藏语

舟曲藏语

松潘藏语

热务藏语

东旺藏语

九寨沟藏语

黑帐话

洛米藏語

羌塘语

拉达克语

巴尔蒂语

夏尔巴语

錫金語

宗喀語

亚东藏语

吉隆-卡噶特语

吉隆话

卡噶特语

楚姆语

朗塘语

尤勒姆语

努布里语

嘉松多语

標準藏語

近古藏語

中古藏語

象雄语

察隅藏语

墨脱藏语

错那藏语

巴松语

白马语支

白马语

平武白马语

文县白马语

九寨沟白马语

松潘白马语

书面白马语

东部藏语群

门巴语

墨脱文浪话

错那门巴语

达旺门巴语

达克巴语

塔克巴语

则米塘门巴语

马果门巴语

听布门巴语

布姆唐语

仓洛语支

仓洛语

墨脱门巴语

夏错普喀语

德让门巴语

敦桑门巴语

比约卡普喀门巴语

穆尔辛门巴语

噶拉塘门巴语

达芒语支

达芒语

古隆语

西喜马拉雅语支

唐米语

巴拉姆语

布南语

蒂南语

帕塔南语

尼瓦尔语

基兰特语支

林布语

绒巴语

羌语群嘉绒语支

嘉绒语

四土话

茶堡话

草登话

日部话

尔龚语群

格西霍尔语

道孚话

格什扎话

上东谷话

上寨语

蒲西话

大依里话

石里-宗科话

新龙木雅语

甲拉西话

尤拉西话

博美话

西北霍尔语

东霍尔语

拉坞戎语群

綽斯甲語

业隆话

小依里话

斯跃武话

俄热话

木尔宗话

观音桥话

西夏语

南语

羌语支羌语组

羌语

北羌语

南羌语

博罗子羌语

命羌语

乡城羌语

土家语

毕基语

互士语

虾语

沙沙语

孟兹语

普米语

西普米语

中普米语

北普米语

木雅语

东木雅语

西木雅语

却域语

塔公却域语

扎坝语

扎米语

白狼语

贵琼语组贵琼语尔苏语支

爾蘇語

则拉话

清水话

汉源话

栗苏语

冕宁话

乃渠话

卡拉话

多续语

纳语支

納木依語

木里话

冕宁话

史興語

高地旭米語

低地旭米語

納西語

纳语

纳恒语

纳汝语

玛丽玛萨语

摩梭语

拉热语

昌都语群

如美话

素苦话

东坝话

拉茸话

则松话

芒话

玛吉话

緬彝語群彝語支彝语北部方言

诺苏语

曲木苏语

米西苏语

聂苏语

阿都话

所地话

黄彝话

德颇語

彝语东部方言

纳苏语

烏撒納蘇語

烏蒙納蘇語

水西納蘇語

芒部納蘇語

武祿彝語

盘县彝語

阿罗语

葛泼语

峨颇语

阿夷子語

古泼語

窝普語

果铺語

涅苏语

乃苏语

车苏语

罗苴语

谷语

嘎斯颇话

葛色語

构邹語

腊勾語

腊卡語

土数語

彝语南部方言

尼苏语

東尼蘇語

北尼蘇語

南尼苏语

西南尼蘇語

西北尼苏语

远西北尼苏语

阿务语

罗武语

阿常语

普连语

布崩語

南改苏語

乖滚語

彝语东南部方言

聂苏语

娜苏语

作括语

撒尼语

阿细语

尼斯语

阿哲语

聂舒语

罗泼语

格泼语

桑尼语

阿扎语

阿灵泼语

子君语

明廊語

普佤语群

木吉语

南木吉语

期腊木吉语

北木吉语

木支语

博卡语

富马语

拉余语

脱泼语

墨几语

阿普語

普佤语

圪勒颇普佤语

拉波普佤语

阿尼普佤语

夫卡语

科鲁拉语

绰阔语

带占語

腊拔泼語

普拉语群

普拉语

阿罗普拉语

帕拉语

富帕语

阿卢固语

富巴语

富匝语

东南部方言未分类

仆拉语

阿車語

阿笃语

阿梯语

弄语

西期语

卡卓语组

卡卓语

撒梅语

撒慕语

撒涅语

撒都语

孟武语

拉邬语组

拉邬语

阿邬语

老乌語

乐舞语

拉祜语组

拉祜語

拉祜西语

拉祜尼语

拉祜纳语

苦聪话

拉穆语

劳旁語

努苏语组

努苏语

柔若语

良苏话

傈僳语组

傈僳语

堂郎語

咪俚语

密察语

米切語

拉慕语

留米语

勒墨語

彝语中部方言

倮倮泼语

厄尼蒲语

骂池語

羌夷語

祥云土苏語

金平土老话

香堂語

洗期麻语

窝地佐语

勒苏语

山苏语

葛苏語

里泼语

南倮倮泼语

彝语西部方言

腊罗语

东山坝腊罗语

西山坝腊罗语

东腊罗语

西腊罗语

腊鲁语

杨柳话

额喀语

芒底语

徐掌话

阿鲁语

撒马堵语

改积语

西改苏语

西葛泼语

西撒马堵语

棚子语

蒜语

他鲁语群

他鲁语(他留语)

纳咱语

拉烏語

崀峨语

塔古语

水田語

泼佩语

纳若語

纳儒語

支里語

跨恩斯话

跨玛斯话

莱兹斯话

子逋斯话

锁内嘎话

俄毛柔话

北阿乌語

里乌語

塔尔语

六得語

他志语

哈尼语支

哈尼-阿卡方言

哈尼语群

哈尼语

糯美语

糯比语

腊米语

罗缅语

昂罗语

郭合语

果作语

格活语

奕车语

期弟语

卡别语

雅尼语群

阿卡语

切皮亚语

木吞语

木达语

猛語

豪白语群

豪尼语

窝尼语

白宏语

布孔语

布都语

梭比语

多尼语

多塔语

阿梭语

阿母语

碧卡方言

碧约语

峨努语

卡多语

西拉语群

搓梭语

帕那语

阿克语

勾克语

西拉语

基尔语

帕札语

木奇语

鲁玛语

帕拉语

西达语

毕苏语群

毕苏语组

毕苏语

淮帕语

达考语

老缅语

老品语

片语

老潘语

兴萨里语组

普内语

兴萨里语

尖坦语

老盛语

蓬库语

蓬塞语

彭尧语

贡语组

贡语

金贡语

银贡语

桑孔语

楚孔语

焦霍语

班塘语

孔撒语

哈备语

姆毕语

基諾語

攸乐基諾語

补远基諾語

其他彝语支

三达語

达头语

阿次嘎语

扎依颇语

曼子语支

嘎苏话

透语

曼子语

模耆语

莫期语

末昂语

估涡语 (麻峨)

估涡语 (麻阿)

孟噗语

普标彝语(麻榭)

䏵俖语

矛部语

老本语(莫当)

緬語支

载瓦语

阿昌语

陇川话

梁河话

潞西话

浪速语

干诺话

塔咯话

拉钦话

浪苏话

浪宋话

勒期语

茶山语(峨昌)

波拉语

仙岛语

其他语群萨尔语群景颇语侬语支

独龙语

阿侬语

日旺语

达尼语支

阿迪语

博嘎尔语

拉莫语

派里波语

博日語

希蒙语

卡可语

柯默卡语

邦多语

阿兴语

波摩强波语

巴达姆语

巴昔语

民荣语

达木语

潘其语

达额木语

米古巴语

米新巴语

尼兴语

崩尼语

雅诺语

米里语

米星语

塔根语

纳语

姆熱语

巴依语

阿巴达尼语

迦龙语

嘎罗语

都巴语

卡姆提语

鲁苏语支

崩如语

鲁苏语(昂卡)

达迈语(米济)

义都—达让语支

义都语

达让语

桑朗语支

克罗语

米浪语

舍朱奔语支

蘇龍語(布瑞)

布贡语(科瓦)

舍朱奔语

利西语

楚格语

萨尔当语

格曼语支

格曼语

扎话

未归类松林语壯侗語系黎语支

黎语

侾(哈)

美孚

赛(台)

加茂語

那斗徕话

仡隆語

谟话

仡央语群

仡佬语

稿方言

阿欧语

水城仡佬语

红仡佬语

青仡佬语

白仡佬语

绿仡佬语

木佬語

羿语

土蛮语

拉基語

布央語

峨马布央语

郎念布央语

雅郎布央语

普标语

巴哈语

拉哈語

恩語

拉珈语支拉珈语侗水语支

侗语

北侗語

南侗語

水語

标话

莫语

僚语

淇语

箐语

滑语

莫语

錦語

仫佬语

毛南语

佯僙语

茶洞語

草苗语

𦰡溪瑶话

臨高語

臨高語

吉兆话

壯傣語支壮语

标准壮语

布依语

桂北壯語

桂邊壯語

邱北壮语

右江壯語

邕北壮语

中紅水河壯語

東紅水河壯語

柳江壮语

柳黔壮语

连山壮语

民讲

邕南壯語

左江壯語

岱依语

文麻壯語

岱壯語

德靖壯語

央壯語

硯廣壯語

儂語

傣语

兰纳语

傣仂語

傣痕语

普泰语

傣端语

傣赬語

傣黕語

掸语

傣艮语

傣耶语

傣那语

傣雅语

傣康语

傣担语

傣亮语

巴地语

古越语

古越语

閩越語

混合语

誒話

高欄語

八甲话

苗瑶语系苗语族巴哼语支

巴哼语

唔奈语

东部语支

湘西苗语

西

畲语支

畲-炯奈语

畲语(活聂语)

炯奈语

优诺语

巴那语

中部语支

黔东苗语

西

绕家语

西部语支

布努语

布努语

包瑙语

努茂语

川黔滇苗语

川黔滇

第一土语

第二土语

第三土语

滇东北

贵阳

麻标语

惠水

麻山

罗泊河

重安江

家话

东家话

平塘

瑶语族

藻敏话

标敏话

东山标敏话

灌阳标敏话

石口标敏话

牛尾寨标敏话

标曼话

长坪标曼话

罗香标曼话

金门话

滇桂金门话

防海金门话

海南门语

勉方言

广滇勉语

湘南勉语

阳春排瑶语

混合語

苗瑶平话

猫家话

伶话

优念话(红瑶平话)

优家话

木哟话

民瑶话

平地瑶话

酸汤话

三锹话

南亚语系佤德昂语支

德昂语支

德昂语(巴朗语)

普乐语

若買语

达让语

纳盎语

布雷語

日昂语

郎日昂语

籁日昂语

达脑语

户语支

瓦语

北瓦语

南瓦语

乌语

户语(昆格)

昂库语

克蔑语(曼咪)

莫克语

木阿克语

达贡语

佤语支

佤語

巴饒克

阿佤

拉维瓦语

拉威语

东拉威语

西拉威语

布朗语

阿尔佤语

彭语

肯德涅语

桑陶语

卡瓦语

孔图语

旁彭语

蒙雷语

都语

萨怀克语

嗯语

萨姆语

颂语

腊佤语

克拉语

补过语

叁刀语

拉墨语支

拉墨语

鲁阿语

焦尔语

控语

布兴语支

布兴语(佧米)

布芒语(曼丈)

广林语

抗语

克木语支

克木语

克温语

宽话

莽语支

莽语

俫语(珀琉)

布赓语

越語支

京语

越南语

南島語系台灣南島語言

阿美语

泰雅语

排湾语

布农语

卑南语

鲁凯语

邹语

赛夏语

噶哈巫语

邵语

巴布萨语

太鲁阁语

赛德克语

撒奇莱雅语

噶玛兰语

拉阿鲁哇语

卡那卡那富语

西拉雅语

巴宰语

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巴丹語群

達悟語

伊巴雅語

伊巴丹語

巴布延語

亞齊-占語群回輝話混合語

峇峇話

相濫摻話

突厥语系西伯利亞語支

西部裕固语(堯呼爾語)

雅库特语

哈卡斯语

富裕柯尔克孜语

楚利姆语

多尔干语

邵爾語

衛羅特語

北阿尔泰语

库曼丁语

切尔干语

图巴拉尔语

南阿爾泰語

铁连基特语

鐵列烏特語

鄂尔浑突厥语

回鹘语

沙陀语

萨彦語支

图瓦语

标准图瓦语

渥夫乌尔图瓦语

大叶尼塞图瓦语

赫姆奇克图瓦语

阿尔泰图瓦语

准噶尔图瓦语

唐努乌梁海图瓦语

乌布苏乌梁海图瓦语

图哈语

托贾图尕语

图法语

铁列霍勒图瓦语

臣格勒图瓦语

图巴语

杜卡语

库苏古尔维古尔乌梁海语

回纥乌梁海语

索牙恩乌梁海语

奧卡图瓦语

葛逻禄语支

维吾尔语

中心

和田

罗布话

乌孜别克语

南乌兹别克语

北乌兹别克语

昌图语

艾努语

伊犁土尔克语

古葛逻禄语

哈卡尼亚语

喀喇汗语

察合台語

卡尔鲁克-花剌子模语

东部金帐汗国语

钦察语支

哈萨克语

柯尔克孜语

塔塔尔语

西伯利亚鞑靼语

诺盖语

黠戛斯语

庫曼語

古韃靼語

古欽察語

西部金帐汗国语

費爾干納-欽察語

烏古斯語支

撒拉语

伊犁撒拉语

青海撒拉语

土库曼语

克里米亞韃靼語

奥斯曼语

烏古爾語族

楚瓦什語

可薩語

古突厥语

原始突厥语

克烈语

乃蛮语

蒙古语系通用蒙古语语支

蒙古语

西

巴林蒙古语

察哈尔蒙古语

科尔沁蒙古语

喀喇沁蒙古语

鄂尔多斯蒙古语

喀尔喀蒙古语

卫拉特语

和硕特卫拉特语

阿拉善卫拉特语

土尔扈特卫拉特语

巴雅特卫拉特语

杜爾伯特衛拉特語

厄鲁特卫拉特语

阿尔泰乌梁海卫拉特语

扎哈沁卫拉特语

明阿特卫拉特语

霍屯卫拉特语

卡尔梅克语

书面衛拉特語

布里亞特語

巴尔虎布里亚特语

霍里-阿嘎布里亚特语

下乌达布里亚特语

阿拉尔-通卡布里亚特语

乌斯季-布拉加特布里亚特语

哈米尼干语

西喇古儿语支

东部裕固语(恩格爾語)

土族语

互助土族語

民和土族語

东乡语

康家语

保安语

达斡尔语支

达斡尔语

图兰语

古蒙古语

原始蒙古语

中古蒙古語

古典蒙古语

旁蒙古语族

東胡語

乌桓语

鲜卑语

乞伏语

段部鲜卑语

拓跋语

慕容鲜卑语

吐谷浑语

柔然語

宇文鲜卑语

契丹語

库莫奚语

室韦语

混合语

廓克蒙查克语

托茂语

五屯話

唐汪话

满-通古斯语系北通古斯语群

鄂温克语

埃文基语

索伦语

哈米尼干鄂温克语

雅庫特鄂溫克語

翁阔语

察嘎坦语

鄂伦春语

鄂溫語

奇力語

奇勒恩语

撒马吉尔语

涅吉達爾語

奥罗奇语

烏德蓋語

南通古斯语群

赫哲语

那乃语

库尔-乌尔

乌苏里

陶日根

松花江

阿卡尼语

比拉尔语

戈尔德语

烏爾奇語

鄂罗克語

乌依勒塔語

西南通古斯语群

满语

黑河(瑷珲)

三家子

依布气

拉林

宁古塔

阿城

沈阳

北京

满语书面语

锡伯语

扈倫語

巴拉语

阿勒楚喀语

恰喀拉语

庫爾喀語

瓦爾喀语

女真語

古通古斯语

肃慎语

挹娄语

靺鞨语

勿吉语

渤海語

扶余語系

高句麗語

濊貊语

扶余语

沃沮语

東濊语

日琉语系

寒溪語

日語

台灣日語

琉球語

朝鲜语系

朝鮮語

中國朝鮮語

亚非语系

希伯来语

叙利亚语

阿拉姆語

阿拉伯语

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

色勒库尔语

瓦罕语

西徐亞語(英语:Scythian languages)

塞語

于阗语

扜弥语

图木舒克语(据史德语)

坎杰克语(康居语)

粟特语

老粟特语

新粟特语

景教粟特语

摩尼教粟特语

钵罗婆语

安息语

大夏语

伊塞克-贵霜语

阿维斯陀语

花剌子模语

猶太-波斯語

蓝帽回回语

新波斯语

波斯语

達利語

伊朗波斯語

塔吉克语

回回语

普什图语

俾路支语

尼泊尔语

达曼语

科瓦語

克什米爾語

梵语

佛教混合梵语

健驮逻语

巴利语

斯拉夫语族

俄罗斯语

伊寧俄语

满洲里俄语

外语俄語(俄语: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в Китае)

乌克兰语

吐火罗语族

吐火罗语

龟兹语

焉耆语

跋禄迦语

楼兰语

月氏语

车师语

日耳曼語族

英语

中式英语

港式英語

荷兰语

德语

拉丁語族

葡萄牙语

澳式葡文

拉丁语

西班牙语

法语

混合语

澳門土生葡語

澳门葡语

广州英语

上海洋泾浜英语

海上洋泾浜英语

日本寄语

恰克图语

哈尔滨洋泾浜俄语

胶州湾洋泾浜德语

語系不明

东夷语

匈奴语

羯語

匈人语

丁零语

敕勒语

辅助语言手語手語

中國手語

北方手语

南方手语

香港手語

台灣手語

藏语手语

手语字母

汉语手指字母

维吾尔语手指语

朝鲜语手指语

藏文手指字母

外語教學

作爲中国大陸高考科目的外語

英語

俄語(俄语: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в Китае)

日語

德语

法语

西班牙语

對外華語文教育

註:絕跡語言(中国境内绝迹语言) · 极危语言(中国境内极危语言) · 可能存在于中国境内的语言參見:中國境內的民族和族群一覽(按語言系屬分類) · 中國漢語方言保護关于港澳地区的语言,参见:香港語文、澳门语言关于台澎金马的语言,参见:台湾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