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3

上海在历史上的名称,上海历史上叫什么?

一、上海历史上叫什么?①

上海历史上叫申城、扈(沪)渎、华亭县等,南宋开始出现“上海镇”。元代设上海县。

1、申城

上海,春秋属吴国 。战国先后属越国、楚国,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别称为“申”。

2、扈(沪)渎

晋朝时期,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这也是如今上海简称的由来。

3、华亭

唐天宝十载(751年),吴郡太守奏准设立华亭县,上海地区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华亭县辖境约今上海地区吴淞江故道以南,川沙—惠南—大团一线以西地区。

上海,春秋属吴国。

战国先后属越国、楚国,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别称为“申”。

晋朝时期,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故上海简称“沪”。

唐天宝十载(公元751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今松江区)。

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滩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

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

秦汉及以后先后属会稽郡(治吴县)、吴郡(治吴县),分属海盐、由拳、娄县诸县。

唐天宝十载(751年),吴郡太守奏准设立华亭县,上海地区开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华亭县辖境约今上海地区吴淞江故道以南,川沙—惠南—大团一线以西地区。

北宋时期,上海大陆地区分属华亭县和昆山县,崇明地区属海门县。宋熙宁十年(1077年),设上海务。

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1218年1月7日)立嘉定县,上海地区始有两个独立行政区划。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为府,次年改称松江府,仍置华亭县隶之。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县立,辖于松江府。上海县面积约2000平方千米,县域约今吴淞江故道以南市区、青浦县大部、闵行区大部、浦东新区大部和南汇县。

元代后期,上海地区有松江府和嘉定、崇明2州及华亭、上海2县。

明末,有松江府及所属华亭、上海、青浦3县,苏州府所属嘉定、崇明2县,金山卫。

清雍正四年(1726年),有松江府华亭(治所)、娄(与华亭共用府城)、上海、青浦、奉贤、福泉、金山、南汇8县,太仓州嘉定、宝山2县。

嘉庆十年(1805年),上海地区基本形成10县1厅的格局,有松江府华亭、上海、青浦、娄、奉贤、金山、南汇7县及川沙抚民厅,太仓州嘉定、崇明、宝山3县。

嘉庆十五年(1810年)缩存600平方千米,县域约今吴淞江故道以南市区、浦东新区大部、闵行区大部。县城为原南市区人民路、中华路环线内区域。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上海县洋泾浜以北一带划为洋人居留地,后形成上海英租界。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以虹口一带划为上海美租界。

民国元年(1912年)1月,裁松江府、太仓州,上海地区直属江苏省,有上海、华亭(后改名松江)、嘉定、宝山、川沙、南汇、奉贤、金山、青浦、崇明等10县。

民国三年(1914年),江苏省划分为沪海等5道,其中沪海道驻上海县,辖今属上海市的上海、松江、南汇、青浦、奉贤、金山、川沙、嘉定、宝山、崇明等县以及今属江苏省的海门县。

民国十四年(1925年),北洋政府允准上海改为淞沪市。

民国十五年(1926年),孙传芳督江苏省,成立淞沪商埠,分全境为上海、闸北、浦东、沪西以及吴淞5区。

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成立,直辖于中央政府,上海市由直辖市一级建置。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的大上海计划。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设立上海特别市,扩大市区范围包括上海、宝山县的一部分,设立17个区,而上海地区各县则仍属江苏省,从此上海市与上海县分离。城市范围东达浦东,西至静安寺、徐家汇,南趋龙华,北达宝山路底。

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上海特别市宣布租界为特别区。

民国十九年(1930年)7月,上海特别市改称上海市。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次年12月,江苏省川沙、南汇、奉贤、崇明、宝山、嘉定等县和上海县浦西地区划归汪伪上海市政府管辖。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7月30日和8月1日,汪伪国民政府宣布“收回”公共租界和法租界。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1月24日,国民政府***宣布接收上海公共租界、上海法租界,历时百年的上海租界结束。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上海市划分为30个区[7]。

1949年5月27日后,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设黄浦、老闸、邑庙、蓬莱、嵩山、卢湾、常熟、徐汇、长宁、普陀、闸北、静安、新成、江宁、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篮桥、杨浦、榆林等20个区和新市、江湾、吴淞、大场、新泾、龙华、洋泾、真如、高桥等10个郊区。同时,上海的郊县划入苏南、苏北行署,后由江苏省管辖。

1949年10月1日,******成立。上海仍为中央直辖市。上海市划分为20个市区和10个郊区[6]。

1956年经过行政调整,上海市辖区减为18个,辖15个市区和3个郊区。

1958年,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将江苏省所属上海地区的郊县划入上海市,至此,上海市辖黄浦、邑庙、蓬莱、卢湾、徐汇、长宁、普陀、闸北、新成、江宁、虹口、提篮桥、杨浦、榆林等14个区,浦东、嘉定、宝山、上海、崇明、松江、奉贤、南汇、青浦、川沙和金山等11个县,总面积达6340.5平方公里,比***成立后初大十倍以上。

1960年1月,撤销邑庙、蓬莱设立南市区,有12个区和11个县。3月,浙江省舟山县嵊泗人民公社划属上海市。

1961年上海市辖12区、10县。

1962年嵊泗又划归浙江省。

1964年,撤消闵行区与吴淞区,此后上海保持了10个区和10个县不变达10余年之久。

1980、1981两年,再置吴淞区与闵行区。

1988年,撤销吴淞区和宝山县改为宝山区。

1992年,撤销嘉定县,设立嘉定区。

1993年撤销川沙县,将其境域与黄浦、杨浦、南市的浦东地区和闵行的三林乡合并设立浦东新区。同年,撤销上海县和闵行区,组建新的闵行区。

1995年,上海市辖浦东新区、徐汇、长宁、普陀、闸北、虹口、杨浦、黄浦、南市、卢湾、静安、宝山、闵行、嘉定等14区和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等6县,有106个街道、208个镇、10个乡和3590个居民*********、2986个行政村。

面积6340.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6218.65平方公里、水面积697平方公里。

2000年南市区划入黄浦区。上海市中心扩大图2001年1月奉贤县、南汇县撤县建区。

2009年为了更好的开发浦东地区,合理配置地区经济与社会资源,综合优化总体布局,促进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撤南汇区、浦东新区,组建新的浦东新区。

2011年6月8日,***正式批复上海行政区划调整,同意撤销黄浦区和卢湾区建制,组建新的黄浦区。

2015年11月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全市干部大会上宣布,静安区与闸北区正式合并,组成新的静安区。

2016年7月22日,上海市下辖的唯一一个县——崇明县撤县设区,改制为崇明区,此标志着上海市告别下辖县,全市至此形成下辖16个市辖区的新局面。

上海,古称“沪”或“申”。

春秋时属吴国东境,春秋末年入于越,战国时属楚国,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贯穿现代上海的黄浦江也称春申江,故上海别称为“申”。

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从陆家嘴鸟瞰浦西迷人夜景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所以,松江 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上海的由来:

“上海”因位于松江(吴淞江)下游支流“上海浦”而得名。唐代中叶始置华亭县,位置在今天松江区,是上海地区建县之始。宋末置上海镇。

1292年,元朝设上海县,县治在今天上海市中心黄浦江沿岸,一般被视为上海市历史的起点。

明朝时,上海逐渐兴盛,1553年,为抵倭寇筑上海城(在原南市区,现与黄浦区合并),归属南直隶松江府管辖。

二、上海在古代的名字是什么?上海,古代称为“沪”或“申”。春秋时候属吴国,春秋末年入于越,战国时属楚国,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现在上海的黄浦江过去称春申江,故上海别称为“申”。

上海核心区域有哪些?

黄浦区(黄浦区、原南市区、原卢湾区)、徐汇区、长宁区、杨浦区、虹口区、普陀区、静安区(静安区、原闸北区)以及浦东新区的外环内城区(浦东外环线以内的城区)。

上海古称“沪”或“申”。春秋时属吴国东境,春秋末年入于越,战国时属楚国,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贯穿现代上海的黄浦江也称春申江,故上海别称为“申”。

上海地处中国东部、长江入海口、东临东中国海,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界于东经120°52′-122°12′,北纬30°40′-31°53′之间。

战国时,上海是春申君的封邑,故别称申。

晋朝时,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称为“扈渎”,后又改“沪”,故上海简称“沪”。

三、古时候上海地名叫什么?1、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别称为“申”。

2、晋朝时期,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故上海简称“沪” 。

3、唐朝置华亭县,宋末置上海镇,元朝设上海县 。

4、1843年后上海成为对外开放的商埠并迅速发展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被称为“十里洋场”。

四、古代上海叫什么名字?古代上海名称沪或申。春秋时期属吴国东境,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贯穿现代上海的黄浦江也称申江,所以上海以前的别称为申。有核心区域为黄浦区(原南市区,卢湾区),徐汇区,长宁区,杨浦区,虹口区,普陀区,静安区(原闸北区)以乃浦东新区的外环內城区(浦东外环线以内的城区)。

春秋属吴国。战国先后属越国、楚国,曾是楚春申君黄歇的封邑。

2、秦汉及以后先后属会稽郡、吴郡,分属海盐、由拳、娄县诸县。

3、唐天宝十载(751年),吴郡太守奏准设立华亭县,上海地区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华亭县辖境约今上海地区吴淞江故道以南,川沙—惠南—大团一线以西地区。

4、北宋时期,上海大陆地区分属华亭县和昆山县,崇明地区属海门县。

5、宋熙宁十年(1077年),设上海务。

6、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1218年1月7日)立嘉定县,上海地区始有两个独立行政区划。

7、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为府,次年改称松江府,仍置华亭县隶之。

8、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县立,辖于松江府。上海县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县域约今吴淞江故道以南市区、青浦县大部、闵行区大部、浦东新区大部和南汇县。

9、元代后期,上海地区有松江府和嘉定、崇明2州及华亭、上海2县。

10、明末,有松江府及所属华亭、上海、青浦3县,苏州府所属嘉定、崇明2县,金山卫。

11、清雍正四年(1726年),有松江府华亭(治所)、娄(与华亭共用府城)、上海、青浦、奉贤、福泉、金山、南汇8县,太仓州嘉定、宝山2县。

12、嘉庆十年(1805年),上海地区基本形成10县1厅的格局,有松江府华亭、上海、青浦、娄、奉贤、金山、南汇7县及川沙抚民厅,太仓州嘉定、崇明、宝山3县。

13、嘉庆十五年(1810年)缩存600平方公里,县域约今吴淞江故道以南市区、浦东新区大部、闵行区大部。县城为原南市区人民路、中华路环线内区域。

14、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道光二十五年上海县洋泾浜以北一带划为洋人居留地,后形成英租界。道光二十八年以虹口一带划为美租界。道光二十九年以上海县城以北、英租界以南一带为法租界。

15、同治二年(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英美公共租界,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又改称为上海国际公共租界。此后,租界多次扩大。

16、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外国的船只从外洋直溯而上,1845年英国殖民者首先在上海县境域划定英租界;1849年,法国殖民者也要求划定法租界;1863年,美租界与英租界合并成立公共租界。

17、1810年清政府颁发《城乡自治章程》,上海县合城南境、老闸、新闸、江境庙区域为上海城;另设蒲松镇、东泾镇及12乡

五、你知道上海古代叫什么吗?亲,上海,简称“沪”,别称“申”。

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

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六、上海过去叫什么?上海在古代被称为申城、扈(沪)渎、华亭县、上海镇、上海县、上海地区、上海特别市等不同名称。 其中,“申”是因为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而“沪”则是因为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后来改为“沪”。

上海在古代称为“海门”,因位于太湖出海口,晚唐时称海宁州。宋代至明末称“上海府”,清朝沿用此名。同时,在近代历史上,上海曾被欧洲列强侵略,被称为“租界”,其中法国租界称为“法租界”,英国租界称为“英租界”,美国租界称为“美租界”,各国在其领事馆周围的势力范围内实行自我治理。

在1949年******成立后,这些租界都被收回,上海重新成为中国主权领土的一部分。

古称:申城华亭上海历史悠久,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早在帝喾及尧、舜禹时期属古扬州域。

上海,春秋为姬姓诸侯国吴国地,战国时为楚国春申君封邑,开始建城。

“申城”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城市。

后来申城城址几经变迁,地名已经过多次更改。

终于在三国时期于佘山附近固定了下来,并更名为“华亭”,唐朝设县,同时华亭县北部的青龙镇也逐渐发展起来。

1264年左右,市舶分司机构由青龙镇移驻上海镇,至元朝至元二十八年七月,朝廷批准上海镇建独立县。

此日定为上海建城纪念日,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于是上海和华亭成为双子城。

明代在华亭、上海地区设立松江府。

清代设立苏松太道松江府,苏松太道中后期依其驻地又俗称为上海道,为清朝江苏省下属的道级行政区划之一,辖管苏州府、松江府和太仓直隶州,顺治年间驻地为太仓,康熙时期驻地为苏州,雍正之后驻地为松江府下辖的上海县。

清初顺治年间,设立分巡苏松兵备道,辖苏州府、松江府,隶属江南省,道署驻太仓州。

1663年(康熙二年),苏松道改为苏松常道,增辖常州府,道署随之移驻苏州。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常州府改属江镇道,于是苏松常道改名苏松道。

1724年(雍正二年),原属苏州府的太仓州升为直隶州,于是苏松道改名苏松太道。

1730年(雍正八年),太仓、通州2直隶州成立太通道,于是苏松太道再改为苏松道,应江苏巡抚尹继善奏请,道台衙门也在这时从苏州迁往松江府下辖的上海县。

当时的道台为徐永佑。

1741年(乾隆六年),太仓州还属苏松道,于是苏松道又改为苏松太道。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苏州府单独成立苏州粮储道,苏松太道辖境减少为松江府和太仓直隶州,因而改名为松太道。

1808年(嘉庆十三年),苏松粮储道和松太道再度合并成立苏松太道,道台衙门仍设在上海县城。

七、上海在古代的时候是叫什么名字?“沪”或“申”

上海古称“沪”或“申”。春秋时属于吴国东境,春秋末年入于越,战国时属楚国,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贯穿现代上海的黄浦江也称春申江,故上海别称为“申”。此外,根据一些历史学家的研究,唐朝时期上海所在的地区叫做“沪渎”,而“沪”则是一种人工建筑的捕鱼工具,上海之名可能由此而来。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大约在6000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2000年之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古代时也叫“申”。

八、上海的古代名称? 上海古代被称为“沪渎”:

上海(简称:沪、申)是中国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沪杭甬大湾区核心城市,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隔东中国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

在春秋战国时期上海被称为“申”;在晋朝时期上海又称为“沪”。而如今的上海是中国4个直辖市之一,是***、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简称沪。

上海,古称“沪"或“申"。上海因位于松江(吴淞江)下游支流上海浦而得名。唐代中叶置至华亭县,位于今天的松江区,是上海地区建县之始。

九、上海以前叫什么?上海历史上叫申城、扈(沪)渎、华亭县等,南宋开始出现“上海镇”。元代设上海县。

上海在古代的时候叫申城、沪渎和华亭等,在民国时改叫上海特别市,解放后正式叫上海市,是我国的直辖市。由于古时候叫申城和沪渎,所以上海又简称沪或申。

松江府或者松江县,上海是后来才扩展到现在的区域的,上海之根在松江,松江之根是广富林,所以现在还保留了松江这个区

上海在古代被称为申城、扈(沪)渎、华亭县、上海镇、上海县、上海地区、上海特别市,1949年******成立后改为中央直辖市,正式被称为上海市。上海在宋代以前仅是一个小渔村,村内有十八大浦,其中有两条相对的分别叫上海浦和下海浦,上海的地名就是因为“上海浦”而得名的。

十、上海在古代叫什么?上海简称沪,又称申。因此,上海的地方戏沪剧亦称申曲。相传上海一带是战国时期楚国宰相黄歇的封邑。黄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号春申君,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侯。

上海在春秋时属吴国东境,战国时属楚国,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