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 Xin, 木心5.001 rating0 reviewsWant to ReadKindle $97.17Rate this book★ 从“文学鲁滨逊”到“作家里的作家”——从80年代“文学鲁滨逊”亮相,被视为华语文坛“不明飞行物”,到今人称为“作家里的作家”,木心是华语文学中不可绕过的一位“大家”——早在90年代,木心就收到过来自当时仍是编辑的骆以军的出书邀稿信;2000年,散文、小说被译为英文,与海明威、福克纳作品一同被被编入教材,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读物;2001年,文学重镇《上海文学》杂志3期连载木心的散文《上海赋》,责任编辑是作家金宇澄;晚年旅居国外,故乡乌镇托作家王安忆,与纽约陈丹青取得联系,此后才回国安度晚年,叶落归根。 ★ “我一生的各个阶段,全是错的”——木心《文学回忆录》说,呈现艺术,退隐艺术家。木心一生传奇,却安于“无名度”,近乎追求默默无闻。在陈丹青、陈子善、陈村等人力荐之后,且逝世后偶因小诗《从前慢》唱响中国人的“春晚”,木心火了,火得刷屏至今。但木心有言:“贝聿铭先生一生的各个阶段,都是对的;我一生的各个阶段,全是错的。”这不是反讽,而是实话,因为实话,尤甚于反讽——50年代末,他躲在家偷学意识流写作;60年代大潮前夕,他与人彻夜谈论叶慈、艾略特、普鲁斯特、阿赫玛托娃;70年代他被单独囚禁时,偷偷书写文学手稿,令人惊怵不已;80年代末,他年逾花甲,生存焦虑远甚于流落异国的壮年人,可他讲了5年文学课……幸亏有弟子陈丹青披露“听课笔记”手稿内容,结集为《文学回忆录》这本大书,以及作为《文学回忆录》补遗的《木心谈木心》,我们读者才有幸重睹“从前慢”故事。对我们而言,木心风格的意义,是中国文化向世界飞散的实证,中国文学在他的风格中获得了极丰富的世界性内涵。 ★ 一字一句悉从木心生前定稿,特别收录陈丹青“听课笔记”手稿内容——木心写文章,就像手工一样,看上去一气呵成,其实通常要改六七次,甚至从1986年《散文一集》在台北出版,到2006年新编为《哥伦比亚的倒影》在中国大陆首亮相,木心也还在推敲字句,好文章都是磨出来的。 木心晚年定稿系列均交由理想国完成出版,今理想国典藏版“木心全集”,全新布面精装,由设计师陆智昌担纲设计,素净典雅;汇齐15种文字著作共16册(其中《文学回忆录》为上下册,含讲稿系列3种,散文小说系列6种,诗歌系列6种),一字一句,悉从木心生前的定稿(及陈丹青听课笔记)。 友情提示:套装“木心全集”之外,另有2册“木心精选集”(编选者童明),一是诗歌《木心诗选》,一是小说《豹变》,如双子星座,但均为单行本,不属于“木心全集”。 理想国典藏版“木心全集”,汇齐15种文字著作(含讲稿《文学回忆录》《木心谈木心》),收入木心晚年定稿、作家影像、创作手迹等,一字一句,悉从木心生前的文稿原貌(及陈丹青听课笔记),均首次布面精装—— 【一】 木心讲稿系列3种 (1)《文学回忆录》(上下册)——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 (2)《木心谈木心》——在历时5年的“世界文学史”课程中,木心曾应听课生再三恳请,于1993 年3月7日至9月11日,以9堂课的半数时间,讲述了自己的文学写作。 (3)《鱼丽之宴》——为什么木心是木心,Who is who?木心自己公布的一本“答案之书” 【二】 木心散文小说系列6种 (4)《哥伦比亚的倒影》——作为木心晚年编订的首部简体中文版作品,收入《九月初九》《竹秀》《空房》《哥伦比亚的倒影》《明天不散步了》《上海赋》等颇具木心行文风格的作品13篇。 (5)《琼美卡随想录》——木心晚年定稿,一字一句一个标点都十分讲究,体现含而不露的一贯风格。 (6)《温莎墓园日记》——循着小说集里的末篇“温莎墓园”,看罢温莎公爵和公爵夫人的“爱情回顾展”,犹居尘世的男男女女都不免想起自己,自己的痴情,自己的薄情。 (7)《即兴判断》——关于生命的高远与不可知,木心奉上一份轻盈的“美学判断”。 (8)《素履之往》——“素履之往”,源自《易经•履卦》:“初九,素履,往无咎。 (9)《爱默生家的恶客》——木心晚年重新编订的一部散文小说集,曾笑称“我的起点太低”,收有首次面世的小说,还有木心首篇专写沮丧的文学作品,并重解三言二拍,呈现中国古体小说的新风格。 【三】 木心诗歌系列6种 (10)《西班牙三棵树》——木心的长短句,一部处处潜伏着“精神密码”的木心诗集。 (11)《我纷纷的情欲》——“尤其静夜,我的情欲大,纷纷飘下……”收入100多首诗作,诗集首版时已72岁,可见当年旧迹。 (12)《诗经演》——依据《诗经》创造性地注入现代内容,每首14行,整整300首。 (13)《巴珑》——“巴珑”本是马德里的一种酒壶,在西班牙,也在木心的收藏里。 (14)《伪所罗门书》——不期然而然的“木心”个人成长史,一个抒情诗人的史诗。 (15)《云雀叫了一整天》——特别收有《从前慢》原汁原味的小诗,“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以及木心金句纷披的代表诗篇。 ★ 陈丹青(木心美术馆馆长)——多年来庞大的中国文学群体之外,我看见,这个人自始至终单独守护着、同时从不受制于五四开启的价值、精神与世界观,凭一己之身、一己之才,持续回应并超越五四那代人远未展开的被中断的命题——譬如白话文如何成熟?譬如传统汉语在当代文学的命运与可能性,譬如中文写作与世界文学的关系,譬如在世态与时代的种种变幻中怎样以文学挽救文学…… ★ 陈向宏(木心故里乌镇的总规划师)——木心先生是唯一的。 ★ 铁戈(木心在上海时期的忘年好友)——现在人们看到的木心,都只是他露出水面上的冰山一角。 ★ 陈村(作家)——毫不夸张地说,木心先生的文章在我见到的依然活着的中文作家中最是优美、深刻、广博。 ★ 何立伟(作家)——意外之人,意外之文。 ★ 骆以军(作家)——木心先生是一位全方位的艺术家,他的小说很早就碰触西方现代小说常探讨的议题,包括辜负、遗憾、忏悔及追忆,也讨论人如何站在现代荒原中,仍能保持文明人的尊严。 ★ 孙郁(学者)——读几册木心作品集,像一番奇遇,自叹天底下还有这样的文字在,似乎是民国遗风的流动,带着大的悲欣直入人心。 ★ 陈子善(学者)——虽然姗姗来迟,毕竟还是来了,现在是到了木心先生的散文“墙外开花墙内红”的时候了。 ★ 巫鸿(学者)——在当代中国艺术家中,木心有两点与众不同:其一,他在中西文学和哲学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也能同样娴熟地将这些知识融会于写作和绘画之中。在这一点上,他可以和最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高行健比美。高行健也是一位相当执着的画家,但是我认为在绘画风格的细腻和作品题材的丰富两个方面,木心都要胜过一筹。 ★ 童明(学者)——木心风格不是“一脉相承”,而是“多脉相承”。他的精神气脉既系于春秋、魏晋、汉唐的华夏文化,又源于古希腊的悲剧精神,而思维特征和艺术格调却又是西方现代派的,且与近三十年来最深思熟虑的西方人文思想息息相关。 ★ 陇菲(学者)——木铎声声,我心摇曳。 ★ 春阳(学者)——木心,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 ★ 李静(学者)——木心寻返久经失落的古典词语,借以拓展思维、感受和想象的边界,由此,他创造了一种真正成熟、华美、丰赡而高贵的现代汉语。 ★ 梁文道(“看理想”主讲人)——木心像是从一个从来没有断裂的传统中出来的,他能够用文字把你整个儿抓进去。 木心(1927—2011),本名孙璞,原籍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82年定居纽约,晚年归根故里乌镇,被海内外华人视为深解东西方艺术传统的精英和传奇人物。 生前定稿出版有文集13种著作,即散文小说系列6种《哥伦比亚的倒影》《琼美卡随想录》《温莎墓园日记》《即兴判断》《素履之往》《爱默生家的恶客》,诗歌系列6种《西班牙三棵树》《我纷纷的情欲》《诗经演》《巴珑》《伪所罗门书》《云雀叫了一整天》(引发刷屏的小诗《从前慢》即来自《云雀》),包括答问录1种《鱼丽之宴》。逝世后,另有“世界文学史讲座”整理成书《文学回忆录》(即听课学生陈丹青笔记),及作为《文学回忆录》补遗的《木心谈木心》。陈丹青说,《文学回忆录》布满木心始终不渝的名姓,而他如数家珍的文学圣家族,完全不知道怎样持久地影响了这个人。 不止文学。英国BBC制作大型文献纪录片《世界文明》(20世纪以来的公众艺术教育电视片经典),中国部分,拟拍摄宋元以降的山水画。这部影片将探讨逾千年的中国山水画之路,摄制组为此来到乌镇的木心美术馆,拟将画家木心作为BBC千年历程纪录片的“一个开场的故事”,以诠释艺术的力量。3913 pages, Kindle Edition
Published May 1, 2020
Book details & editions8 people are currently reading3 people want to readAbout the authorMu Xin48 books24 followersFollowFollowMu Xin (1927-2011) was the pen name of a renowned Chinese diasporan writer and artist who once lived in the New York area. Mu Xin was born in Wuzhen, South China, into a wealthy aristocratic family with business interests in Shanghai. He was among the last generation to receive a classical education in the literati tradition, but he was also exposed through voluminous reading to the highest achievements of Western art and culture.From 1947 to 1949, Mu Xin attended Shanghai Institute of the Arts. From 1949 until 1982, when he came to the United States, MuXin lived in China. Although he wrote profusely in that period, all of his earlier manuscripts were confiscated and destroyed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Since 1982, MuXin published twelve books of fiction, prose, and poetry (in Chinese) and contributed to literary columns in Chinese journals and newspapers outside the PRC. Among the Chinese diaspora, MuXin’s works have attracted an intense following.Few Chinese writers in modern history have as firm a mastery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heritage as MuXin did. Innovatively combining fiction, sanwen (a Chinese genre which blend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ssay, fiction, and poetry), and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MuXin’s writing is both profoundly Chinese and reminiscent of the internalization and unconventionality of Western modern masters. In addition to his literary accomplishments, MuXin was also a well recognized artist whose paintings are preserved, among other places, at Yale University and Harvard University Art Gall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