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漫步投资1,(https://xueqiu.com/6634052011/322824636)
在金融行业中,价格歧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仅存在于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也渗透到互联网金融、投资理财等领域。本文将通过几个生动的例子,揭示金融行业中的价格歧视现象,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及影响。
什么是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是指企业根据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和需求弹性,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简单来说,就是“同样的产品或服务,卖给不同的人收取不同的价格”。根据实施方式的不同,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一级价格歧视(完全价格歧视)
每个消费者为同一种商品或服务支付不同的价格。
- 例子:同一个基金产品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不一样,A投资人可能不需要支付基金的认购费,基金的管理费也便宜,B投资者可能认购费跟管理费都需要支付,看人下菜碟,费用能收多贵就收多贵,当然不一定低价就是好事情,而是价格要一视同仁。
2. 二级价格歧视(基于数量的价格歧视,批发和零售)
根据消费者购买的数量或频率,制定不同的价格。
- 例子:量化基金的交易的量比较大,其股票交易的手续费比散户低的多,更甚的还有手续费的返还,这样有的机构的交易成本接近0成本,加剧了散户与个人交易的不公平。像山姆,买多买少都是一个价。
3. 三级价格歧视(基于市场的价格歧视)
根据不同的市场或客户群体,制定不同的价格。
- 例子:高端信用卡与普通信用卡的年费差异。
金融行业的价格歧视:形象生动的案例
1. 银行的“VIP客户”特权
在银行办理业务时,你是否发现过这样的现象:普通客户需要支付较高的手续费,而VIP客户却能享受免费或优惠的服务?例如,ATM跨行取款手续费、账户管理费等。
- 例子:某国有银行规定,普通客户的跨行取款手续费为每笔4元,而VIP客户则免费完全。银行办业务时,VIP客户排队比较快,普通人排队特别慢,取号时VIP客户可以插队。这种差异化的定价策略,本质上是一种价格歧视。
2. 信用卡的“年费刺客”
信用卡年费是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不同等级的信用卡年费差异巨大。
- 例子:某银行推出一款高端信用卡,年费高达8000元,但提供机场贵宾厅、专属客服等服务;与此同时,该银行还推出了年费仅100元的普通信用卡,但没有任何额外服务。这种“按需定价”的策略,显然是针对不同消费能力的客户群体。
3. 保险行业的“精准定价”
在保险领域,价格歧视的表现更加隐蔽。保险公司会根据客户的风险评估结果,制定不同的保费标准。
- 例子:某寿险公司为高收入人群了一设计款高端保险产品,保费高昂但保障范围广;而对于低收入人群,则推出了保费低廉但保障范围有限的产品这种。“量身定制”的定价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价格歧视。
4. 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杀熟”
在互联网领域金融,大数据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定价策略中。平台通过收集用户的消费习惯、资产状况等信息,制定个性化的价格策略。
- 例子:某在线理财平台为新用户提供高收益理财产品,而老用户则被推荐收益率较低的产品。这种“差别对待”的做法,本质上也是一种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的讽刺之处
1. “公平”背后的不公平
价格 歧视表面上看似“公平”,因为它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支付能力制定了不同的价格。但实际上,这种定价策略往往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例如,在保险行业中,低收入人群因为支付能力有限,不得不选择保障范围较小的产品,这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风险敞口。
2. “个性化服务”的虚伪性
很多金融机构打着“个性化服务”的旗号,实则是在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价格歧视。例如,在信用卡业务中,银行通过复杂的积分规则和优惠政策,诱导客户选择更高价位的产品。
3. 消费者权益的隐形侵害
价格往往歧视伴随着信息不透明和强制消费。例如,在某些银行的理财产品销售中,销售人员会故意隐瞒产品的真实费用,等到客户签订合同后才发现自己被“套路”。
如何应对金融行业中的价格歧视?
1. 加强监管力度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制定更加严格的反价格歧视法规,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2. 提高消费者金融素养
消费者应增强自身的金融知识储备,学会识别和抵制不合理的价格歧视行为。
3. 推动行业透明化
金融机构应主动公开 pricing policy(定价政策),让消费者能够清楚地了解产品的收费标准和服务内容。
结语
金融机构最喜欢干的一件事情是,只做锦上添花,从不雪中送炭,金融从不帮穷人。后续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减少。
看到事情的真相后,依然勇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未来继续跟这个世界交手,继续光彩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