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博士:干什么呢?
小麦穗:你吓我一跳!我看小麦呢!
小博士:哟,看来你是知道今天是芒种了,在这儿提前做功课呢?
当然啦!芒种的“芒”,就是指一部分植物果实外面细细的硬刺,所以我就研究上麦芒的芒了。
小博士:准确地说,“芒”指的是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而“种”既指种子的“种”,也是播种的“种”。“芒种”的含义就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看你手里的小麦,我想到一句俗语:“针尖对麦芒”,你听过吗?
小麦穗:当然听过啦,这话就是说麦芒又尖又硬,像针一样。
小博士:其实,芒也分好多种。有的比较长,叫长芒;有的比较短,叫短芒;还有的比短芒还短,叫顶芒。大部分芒都是直直的,像一根针,但有的芒长到中间会拐个弯,叫膝曲芒。
小麦穗:植物为什么要长这么扎手的芒呢?
小博士:第一个目的,显而易见是防止动物偷吃果实。第二个目的就很有意思了,是帮植物的果实挖洞!
小麦穗:在小小的花园里,挖呀挖呀挖?
小博士:别唱了别唱了,要被洗脑了。这些长了芒的植物果实成熟后,就会带着芒一起落到地上。
这时,芒就要开始挖洞,带着植物的种子钻到地底下了。芒分好多种,不同的芒钻洞的具体方法还不一样呢!
小麦穗:那你说说小麦的芒是怎么挖洞的吧!
小博士:那我就用二粒小麦举个例子吧。二粒小麦就是指每一根短穗上面可以长两颗小麦果实。二粒小麦成熟后,两颗果实会带着长芒一起掉在地上。
小麦穗:但是,掉下来之后,芒怎么会挖洞呢?
小博士:你别急呀,到了晚上,或者下雨时,空气湿度增加了,土壤会变得松软,它就行动了!
这种芒的特点是,一遇到水就会绷紧,不再一左一右往两边歪,而是一起向中间靠拢,植物的果实就会向泥土前进一点点。等到天亮了,水分蒸发,两根芒没了水分,又会伸向两边。再到晚上,就再循环,又会向泥土拱一点。芒就是这样挖洞的。在好多地方,芒种前后是农民最忙的时刻。一边要抓紧时间收夏粮,一边还要抓紧时间种秋粮。抢收抢种,经常是每天天没亮就得起床。
小麦穗:是的,南宋诗人华岳的《田家》“鸡唱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良人犹怒催耕早,自扯蓬窗看晓星。”这首诗就是描写农民夫妇的日常的。
小博士:没错,它的前两句是说,天还没亮呢,公鸡就叫起来了,把这家的妻子吵醒了。于是她就起床给丈夫做饭、煮茶,因为他一会儿就要下地干农活了。她的丈夫也困得不行,妻子准备完早饭后去叫丈夫起床,丈夫心里想,天还没亮呢,怎么就叫我啦?于是自己打开窗户,去观察外面的星星,看看天是不是很快就要亮了。
小麦穗:其实它的典故出自《郑风·女曰鸡鸣》:“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原诗讲的是夫妇之趣。在华岳的这首诗中,除了夫妇日常的感情,可能大家读起来还会感觉到农民的辛苦。这就是所谓的,句句不提辛苦,句句都很苦吧。
小博士:农民这么辛苦地种粮,我们可要珍惜每一粒粮食啊,杜绝浪费。
冷知识:麦芒的芒,按古音的正音应该读“wáng”。(据《广韵》)
那么在大家的方言里麦芒都是怎么读的呢?来信告诉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