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54

宠物身上的蜱虫危机:探究蜱虫附着位点与感染风险因素

宠物蜱虫危机揭秘:中欧猫狗蜱虫附着位点与感染风险因素大探索

【字体:

时间:2025年02月23日

来源:BMC Veterinary Research 2.3

编辑推荐:

为解决中欧地区猫狗蜱虫附着位点及感染风险因素不明的问题,德国汉诺威兽医大学寄生虫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蜱虫附着规律及风险因素,对预防 TBDs 意义重大,推荐科研读者阅读。

宠物身上的蜱虫危机:探究蜱虫附着位点与感染风险因素

在过去几十年里,欧洲的气候和环境发生了变化,这可让蜱虫 “乐开了花”。它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在欧洲的分布也越来越广泛。就拿网纹革蜱(Dermacentor reticulatus)来说,以前在中欧地区,它可不是狗狗身上的常客,现在却常常能在狗狗身上发现它的身影。蜱虫可不是什么 “善茬”,它能传播多种蜱传病原体(TBPs),引发蜱传疾病(TBDs) ,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在中欧,最常见的蜱虫是蓖麻硬蜱(Ixodes ricinus),它是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像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spp.)和蜱传脑炎病毒等,都能通过它来传播。还有刺猬硬蜱(Ixodes hexagonus),它也是吞噬细胞无形体和伯氏疏螺旋体的传播者,在狗狗和猫咪身上也经常能见到。这些蜱虫在宠物身上的附着位点各不相同,了解这些信息对于评估病原体暴露风险至关重要。因为蜱虫附着在宠物身体的不同部位,被发现的难易程度不一样,传播病原体的风险也就不同。

以前,关于蜱虫附着位点和感染风险因素的研究存在不少问题。有些研究是很多年前进行的,随着时间推移,蜱虫的分布和习性可能发生了变化;还有些研究关注的蜱虫种类在中欧地区并不常见;而且之前在德国进行的相关研究只针对狗狗,没有涉及猫咪。此外,虽然知道蜱虫附着时间长会增加感染病原体的风险,但却没有研究探讨不同宿主特征对蜱虫饱血持续时间的影响。

为了填补这些研究空白,来自德国汉诺威兽医大学寄生虫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BMC Veterinary Research》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 “Attachment sites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ick infestation in dogs and cats in Central Europe” 的论文。通过这项研究,他们得出了不少重要结论,这对于宠物健康和预防蜱传疾病意义重大。

研究人员为了开展这项研究,采用了几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是蜱虫收集研究,他们找了德国和奥地利的 219 家兽医诊所,在 2020 年 3 月到 2021 年 10 月期间,从私人饲养的狗狗和猫咪身上收集蜱虫。收集的时候,还让兽医们填写问卷,记录宠物的各种信息,包括物种、性别、品种、毛发特征、生活环境等,还在问卷里附上动物的轮廓图,让兽医们标记蜱虫的附着位点。收集到的蜱虫被送到实验室,研究人员根据形态特征来鉴定种类。对于雌性蓖麻硬蜱,还会测量其基节指数来估计附着时间。其次,研究人员还利用了实验感染猫咪的数据。在之前一项未发表的临床实验室研究中,24 只欧洲短毛猫被两次感染蓖麻硬蜱,研究人员在感染 48 小时后移除并计数蜱虫,同时记录附着位点。最后,研究人员运用统计学方法,通过卡方检验等分析蜱虫附着位点的分布差异,还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来研究影响蜱虫感染强度和饱血持续时间的风险因素。

下面我们来看看研究都有哪些具体结果。

一、附着位点在狗狗身上的情况

研究人员总共收集了 18,292 只蜱虫,其中从 6,335 只狗狗身上收集到 10,287 只。在这些狗狗身上的蜱虫中,79.5% 的蜱虫附着位点有记录。大部分蜱虫来自头部,占比 35.3%,其中耳朵部位又占了头部蜱虫的 28.9%。除此之外,还有不少蜱虫来自臀部(24.3%)、颈部(20.7%)和四肢(18.6%)。

具体到不同种类的蜱虫,蓖麻硬蜱的情况是这样的:大部分(82.0%)附着位点有记录,其中 39.6% 来自头部,23.0% 来自臀部,19.5% 来自颈部,17.0% 来自四肢。而且,蓖麻硬蜱的成虫和未成熟阶段在附着位点上有显著差异,成虫多附着在头部,未成熟阶段则在头部和前腿的附着比例差不多。

Ixodes hexagonus/Ixodes canisuga这两种蜱虫,85.8% 的附着位点有记录,它们大多附着在耳朵(19.8%)和口鼻部(11.2%),还有不少在四肢(28.9%)、颈部(12.8%)和臀部(11.2%)。虽然成虫和未成熟阶段在附着位点上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显著。

网纹革蜱的附着位点分布和前两种蜱虫有很大不同。68.1% 的网纹革蜱附着位点有记录,其中 33.3% 来自臀部,28.0% 来自颈部,25.3% 来自四肢,只有 10.3% 来自头部。由于只收集到成虫,所以没法比较不同发育阶段的差异。

二、附着位点在猫咪身上的情况

从 4,248 只猫咪身上收集到了 8,005 只蜱虫,85.0% 的蜱虫附着位点有记录。和狗狗不同,猫咪身上的蜱虫大多来自颈部(44.8%),其次是头部(32.9%),其中耳朵部位又占了头部蜱虫的 39.7%。

蓖麻硬蜱是猫咪身上最常见的蜱虫种类。85.5% 的蓖麻硬蜱附着位点有记录,45.7% 来自颈部,32.3% 来自头部,11.3% 来自臀部,9.7% 来自四肢。而且,成虫和未成熟阶段的附着位点差异显著,成虫多在颈部,未成熟阶段多在耳朵和头部其他部位。

研究人员还对比了自然感染和实验感染猫咪身上蓖麻硬蜱的附着位点,发现差异显著。实验感染且佩戴项圈的猫咪,蜱虫更多地附着在头部,尤其是耳朵部位。

Ixodes hexagonus/Ixodes canisuga在猫咪身上的附着位点主要是头部(40.2%),其次是颈部(18.3%)、臀部(15.5%)和四肢(19.3%)。成虫和未成熟阶段的分布也有显著差异,成虫多在颈部,未成熟阶段多在头部。

网纹革蜱在猫咪身上比较少见,只有 56 只。85.7% 的网纹革蜱附着位点有记录,主要在颈部(37.5%),然后是四肢(20.8%)、头部(22.9%)、臀部(14.6%)。其附着位点和蓖麻硬蜱、Ixodes hexagonus/Ixodes canisuga都有显著差异。

三、狗狗身上的风险因素

参与研究的狗狗性别比例差不多,平均年龄 6.6 岁,大部分是 1 - 8 岁的成年犬。品种方面,狩猎犬、伴侣犬等各种品种都有。

研究人员通过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发现,影响狗狗蜱虫感染强度的因素有很多。体型高大的狗狗比小型犬更容易被多个蜱虫感染;城市里的狗狗比农村的狗狗感染多个蜱虫的概率低;虽然毛发长度和底毛密度对感染强度没有显著影响,但底毛密度大可能有增加感染的趋势;而且 2021 年感染多个蜱虫的狗狗比 2020 年少。

在蜱虫饱血持续时间方面,研究发现,老年犬身上的蜱虫饱血时间超过 48 小时的概率更高;工作犬和实用犬品种的蜱虫饱血时间比伴侣犬更长;感染强度和饱血持续时间呈负相关,也就是说感染的蜱虫越多,单个蜱虫的饱血时间可能越短。

四、猫咪身上的风险因素

参与研究的猫咪雄性占 61.9%,雌性占 37.1%,大部分(75.2%)都做了绝育。平均年龄 6.7 岁,年轻成年猫(1 - 7 岁)占 41.0%。短毛猫占比 79.5%,欧洲短毛猫是最常见的品种。

对于猫咪蜱虫感染强度,研究发现,长毛猫比短毛猫更容易感染多个蜱虫;体型高大的猫咪比小型猫感染多个蜱虫的概率低;年龄越大,感染多个蜱虫的概率越低;城市里的猫咪比农村的猫咪感染多个蜱虫的概率低;4 - 6 月是猫咪感染多个蜱虫的高发期。

在饱血持续时间方面,雌性猫咪和老年猫咪身上的蜱虫饱血时间超过 48 小时的概率更高;生活环境既有城市又有农村特点的猫咪,其身上蜱虫的饱血时间较短;和狗狗不同,猫咪的感染强度和饱血持续时间没有显著关联。

在讨论部分,研究人员提到,这项研究是德国首次针对猫咪蜱虫感染风险因素的研究。不过研究也有局限性,比如只收集了感染蜱虫的动物数据,没有蜱虫阴性动物的数据,而且没有获取动物是否进行过杀螨治疗的信息。但考虑到所有动物都感染了蜱虫,说明它们没有得到完全的保护,这种情况也能代表一般宠物的情况。

研究人员还发现,不同宿主物种、不同蜱虫种类以及蜱虫不同发育阶段的附着位点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和蜱虫的寻找宿主行为、宿主的行为习惯以及人类与宠物的接触方式有关。比如蓖麻硬蜱和网纹革蜱的寻找宿主高度不同,导致它们在狗狗身上的附着位点不同;猫咪经常接触刺猬的巢穴,所以Ixodes hexagonus/Ixodes canisuga多附着在猫咪头部。

在风险因素方面,狗狗和猫咪也有不同。体型、毛发长度、年龄、生活环境等因素对它们感染蜱虫的强度和饱血持续时间的影响各不相同。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宠物主人和兽医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总的来说,这项大规模研究表明,狗狗和猫咪身上的蜱虫大多集中在头部和颈部,但其他身体部位的蜱虫也不能忽视。仅仅依靠视觉检查来预防蜱虫和蜱传疾病是不够的,尤其是当宠物感染蜱虫的风险较高时。很多内在和外在因素会影响宠物感染蜱虫的风险,比如毛发特征、体型、年龄、性别和生活环境等。这些因素要么增加宠物接触蜱虫的机会,要么影响蜱虫的发现和清除。所以,研究人员建议,所有有户外活动的宠物都应该使用经许可的杀螨剂,这样不仅能保护宠物自身的健康,还能防止主人在家中接触到蜱虫,避免像犬巴贝斯虫(Babesia canis)这样危险的病原体传播。这项研究为宠物蜱虫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对保障宠物和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