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5

美到不可方物!玉佩、篦梳…这些古代男女的定情信物简直逆天!

《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古人给美玉赋予了那么多人性的品格,以至于到现在人们仍将谦谦君子喻为“温润如玉”。

《周礼·玉藻》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诗笺》中释说:“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 “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

香囊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用丝线绣制缠绕而成,并将带有浓烈香气的中草药碾碎装入袋中。

龙涎香是首选,其他有独特芬芳的香料也不失为定情嘉品。试想,一旦你的情郎身上散发某种独特的香气,不是向其他女子暗示此人已经有所归属了吗?

古时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因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

安史乱起,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一行人仓皇西狩,马嵬坡六军不发,唐玄宗牺牲了杨贵妃的生命,让她独自去承担酿成国家战乱的责任。杨贵妃被绞杀后,尸体被匆忙就地埋葬。待到收复西京以后,唐玄宗派人悄悄将她的遗体移葬,办事宦官发现贵妃的遗体只剩下莹莹白骨,唯有临死时佩戴在胸前的香囊还完好似昔,他把香囊取下复命。垂垂老矣的太上皇玄宗见到香囊睹物思人,当年骊山歌舞的欢乐宛在,伊人的浓爱只留下眼前这只香囊!他把香囊装入衣袖,不禁老泪纵横。八十年过去后,诗人张祜感叹此物此事,写下了《太真香囊子》一诗:

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

谁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

没有人再能为玄宗解开这只小小的香囊了,说不清楚是爱还是恨的情感,除了玉环谁人能解得开呢?

篦梳

结发同心,以梳为礼

我国古时候,送梳子有私订终身,白头偕老之意。

▲汉代 青黄玉螭龙梳子

▲明 金配银齿“太平有象”梳子

▲青铜瑞兽梳子

▲唐 青铜梳

▲青玉云纹梳子

▲银鎏金花鸟纹梳

▲清 牙龙纹梳

▲银胎 鎏金 缧丝 嵌珊瑚 烧珐琅 手镜及角梳

古代女子出嫁前有家人为其梳头习俗,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既包含了家人美好祝愿,也有爱意传递。

晚唐第九窟东壁女供养人,唐代插梳之风盛行

上图可见唐代妇女头上装饰着梳子,数量多,插梳方式对插居多,插梳位置为前额和两鬓

送梳子有几种说法:

(1)代表相思挂念!

(2)代表日日相伴,白头携老!

(3)代表健康,快乐!把烦恼一扫而过,把心结打开。

还有一种说法是梳子不能送朋友,代表绝交,若送情人代表白头偕老!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簪又称搔头,是古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

《鼓吹曲词.有所思》中写一个女子为远方的情人准备了一支玳瑁簪子,她用心地修饰这支簪子,加上双珠还觉不足,再加上玉饰,如此珍重,自是出于一往情深。却不料“闻君有他心”,于是她把那簪子“拉杂催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发钿,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使用时安插在双鬓。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

五代诗人汤僧济曾经在井中淘得一支古钗,感慨中赋诗曰:

昔日倡家女,摘花露井边,摘花还自比,插映还自怜。

窥窥终不罢,笑笑自成妍,宝钗於此落,从来非一年。

翠羽成泥去,金色尚如鲜,此人今何在,此物今空传。

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纳兰性德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也饱含与自己所爱分离的痛楚。

手镯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手镯在古代有很多别称,其中“跳脱”即是一种。隋唐至宋朝,妇女用镯子装饰手臂已很普遍,称之为臂钏。初唐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周肪的《簪花仕女图》,都清晰地描绘了手戴臂钏的女子形象。

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了仙女萼绿华曾赠羊权金和玉的跳脱。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写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一个紫衣仙女欢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钏送给吴生留念。

耳环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我国女性用耳饰打扮自己的最早记录见于《山海经》“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齿,穿耳以鎼”,《三国志》中诸葛恪说:“穿耳贯珠,盖古尚也。”可知穿耳从三代时起至今不衰的时尚。

唐代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中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环。是否也因为这首诗让人觉得以耳环为信物透着悲情?元末张惠莲悼念亡夫的《竹枝词》想必也是睹物思人所作:“忆把明珠买妾时,妾起梳头朗画眉。郎今何处妾独在,怕见花间双蝶飞”。

清初李笠翁在《闲情偶记生容》里将耳饰里小巧简洁耳环称为“丁香”,将繁复华丽耳坠称为“络索”,他说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

戒指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为戒指是定亲或定情信物,所以这个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却是最重的。

用戒指定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南朝刘敬叔《异苑》中记载沛郡人秦树在冢墓中与一女子婚合,临别时,“女泣曰:与君一睹,后面无期,以指环一双赠之,结置衣带,相送出门”,会面安可期, 见指环如见其人,指环之重跃然诗里。

《太平广记》里说书生李章武与华州王氏子妇相爱,临别时王氏子妇赠李章武白玉指环,并赠诗曰:“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后来李章武再去华州,王氏子妇已忧思而死,二人遂神会于王氏宅中。

缠臂金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绾臂双金环” 指臂钏,又称缠臂金,这是一种我国古代女性缠绕于臂装饰,是用金银带条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八圈,并有花、素之分:镂刻有花纹的,称“花钏”,素而无纹的,称“素钏”。无论从什么角度观察,所见都为数道圆环,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

南宋女词人朱淑真在她的《恨别》中写道:

“调朱弄粉总无心,瘦觉寒馀缠臂金。

别后大拼憔悴损,思情未抵此情深。”

罗裙

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

古时布帛门幅狭窄,一条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有“裙”的名称。

关于裙子的情愫最让人感慨的莫过于武则天一首《如意曲》: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罗帕

手执罗帕,巧笑嫣然

古代罗帕多用于传情,带着说不清道不尽缠绵之意,一女子面对心上人,含羞敛眉,面飞红霞,双手无措,便送帕于手。几分无助,几分娇怯,几分心喜,让人怜爱之意顿生。

古书有云“有女子,手执罗帕,巧笑嫣然”。

同心结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结”是一个被赋予太多美好色彩的汉字,从远古到今天,它始终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和情感里。同心结也一直是古人表达情感的信物,所谓“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诗源》里说文胄与邻妇姜氏相爱,并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为信物,姜氏启履箱,取连理线,贯双针,织同心结回赠文胄。素缕表示纯洁,而针谐音同贞。

梁武帝萧衍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宋代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词。

同心锁

永结同心

同心锁是将一对相爱恋人名字刻在锁上,锁在众佛环绕锁链上,将两个人滴心紧紧“锁”在一起,使他们爱情将永恒不变,只要相互真诚,佛祖都会见证保佑他们永恒感情。

如意

万事如意,帝王之选

古代宫廷里不少地方都会摆放如意,以供帝后玩赏。除此之外,如意还作为一种信物,在皇帝选后妃时,皇帝执如意,授予看中女子。如意在宫中还是一种高贵礼品。每逢皇帝即位、帝后生日等喜庆之日,王公大臣都要向帝后敬献如意。

头发

青丝一缕随身寄,妾身如丝永相随

古人云:身体发肤,父母所授,不可轻易毁弃。但一旦遇着情郎,自然女大不由娘,管他什么规矩,拿起剪子一铰,一束青丝赠潘安。可想而知,这一束青丝,将惹出多少情思,“青”与“情”,“丝”与“思”。

最早的《诗经》中“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凌乱的发丝,那是对远行的良人的思念;汉乐府《羽林郎》中“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 形容胡姬极致之美;苏轼《洞仙歌》中“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是何等的风情;司马光一句“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亦曾令我羡极那样淡定娴雅的美丽。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无论古今,爱都是永恒的主题。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我愿他许我嫁衣如霞,青丝白发。

文章来源丨遨游旅行(ID:ChinaCrystalCity)

综合编辑丨PSL珠宝整理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一切原著者的付出。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等非商业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图文来源自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