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姐姐,都说“后妈难当”,到今天我才信以为真。
我今年30岁,去年年底刚步入婚姻,爱人36岁,二婚并带着一个7岁的男孩,我们两人脾性相投,他对我也很好,所以就算我父母哭着劝我“后妈不好做”,我还是嫁给了他。
可没想到,婚后继子百般刁难我,嫌我做饭不好吃,还在爱人亲戚那里说我的坏话,我做什么都不对,但我 毕竟是后妈打不得骂不得……
我爱人是个心软的主,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我到底该怎么办啊?我是不是选择错了?
“后妈难为”,想必大家都知道这种说法,也确实存在这样的社会现象,那么,造成这种认知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想从3个方面探讨一下。
来自孩子的抵触
就像这位粉丝,“后妈难为”的处境,非常明显就是来自于孩子的抵触。
我曾经做过相关调查,基本上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对后妈有抵触情绪,具体表现为“甩脸色、对着干”……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发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她不是我亲妈,肯定不会对我真心好的。”
孩子是很敏感的,在他们心里,后妈再好也不如亲妈。所以,抵触情绪的干扰,会让后妈的行为在孩子心里被扭曲、放大。
其二,“她赶走了我妈妈,还会抢走我爸爸”
不管后妈在前一段婚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在孩子看来,都是破坏家庭的第三者,他们潜意识里会认为“如果没有她,我的父母还是会在一起的。”
而且,民间有句俗话:“宁可跟着讨饭的妈,也别跟着当官的爸”
因为在某种程度上,爸爸和孩子之间的情感浓度相对妈妈会弱一点,所以,存在一种大概率现象:有了后妈就一定会有后爸。
后妈没有新的小孩另外说,一旦有了,爸爸的关注就会慢慢转移,而前妻的孩子则会受到冷落。
不管怎么说,孩子这一关是“后妈”的必经之路。
而且我们会发现,年龄越小的孩子抵触情绪会越强,孩子大一点更懂事后会减弱,并慢慢接受。
一是日久见人心,二是那时孩子更懂伴侣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来自父亲的失职
在一个重组家庭里,孩子和后妈关系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纽带,就是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
看过一个漫画,讲的是重组家庭里孩子的处境:
悬崖边上,爸爸左手拉着孩子,右手拉着新娶的妻子。后来妻子有了新的小孩,爸爸的左手便放开了,而前妻的孩子一个人在悬崖边瑟瑟发抖。
漫画揭示的问题,刚才也提到过,亲爸变成了“后爸”:
父母离婚后,很多父亲慢慢地会以新的家庭为主,而原来家庭的孩子觉得自己被舍弃了。这时无论后妈做得多好,孩子心理也会反感。
缺爱的孩子会没有安全感,然后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
就拿陈学冬来说,他曾公开表示至今没承认过后妈,渴望父母能够复合……他对后妈的反感,随着父亲的失职而加剧。
但如果父亲能做好桥梁的工作,尽到自己的责任,不过多偏袒,让孩子心里充满爱和安全感,也许孩子和后妈的相处不会这么为难。
大人离婚后可以很快换一个新的伴侣,但对孩子来说,父亲是唯一的。
追寻幸福没错,也别忘了做个称职的父亲,对孩子负责到底。
来自社会的偏见
比起孩子的抵触,父亲的失职,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因素,是来自社会的偏见,好像一提到后妈就自动带入电视剧里的恶毒形象。
曾看过一个话题:有后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其中一个网友答了这么一段话:
后妈难为啊,我是一个后妈。
孩子中考那段时间他爸让每天接送他,但我觉得孩子压力已经很大了,应该有点自由,而且2公里也不远,就和他爸说让孩子自己回家,还能锻炼一下男孩子的独立性。
结果他爸朝我发火‘果然不是你亲生的你不心疼’啊!
确实,亲妈会更心疼孩子,但有时反而关心则乱,后妈比亲妈多一点理性,未必就是坏事。
然而,这条帖子下面有超过90%的人评论“妥妥的后妈,亲妈担心孩子一定会去送的。”甚至还有人猜测这个后妈内心恶毒,想害死这个孩子。
不被孩子理解,不被丈夫理解,不被邻里乡亲理解,不被社会理解……
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不被理解的人,为了做好后妈这个角色,决定不生孩子了。
“后妈”本来只是代表身份的中性词,却在大众的偏见下,被赋予了种种不好的性质。
有什么是绝对的呢?
曾有孩子遇上恶毒后妈留下性格缺陷;
也有孩子遇上善良后妈,弥补了童年母爱的缺失;
曾有朋友不甘不愿给人做了后妈,从此家里鸡飞狗跳;
也有人做了后妈,继女乖巧可人,一家人其乐融融;
……
其实,在我看来:
所有身份的好坏本质上都无关身份,而考验的是人心的善恶。
娱乐圈那些知名大腕,如章子怡、巩俐、林青霞都扮演着合格的后妈角色,我们却选择视而不见。
有时,我们总是以最坏的想法去揣测一群人,赋予他们特定的标签,可是这不本身就是一种偏见吗?
据大数据显示,目前离婚率越来越高,不可避免,“后妈”可能越来越多,面对后妈的孩子也会相继增多。
孩子也好、大人也好,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渴望被爱,被理解。
也许,放下偏见,更容易成全幸福。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