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编辑
已知最早的商代甲骨文主要文字排列是由上自下,左右顺序没有明确的规定。据推测,纵向由右至左的排列方式主要来自于书写竹简时右手持笔,左手持简并顺势将其排列的方式[1]。
日本书法家石川九杨不着眼于书写媒体与汉字字序(text direction)间之关系,而着眼于汉字字序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心理功能。他认为出现在商代甲骨上的草创汉字的上下垂直字序,是天与地、人与神之间互相沟通的一种表示,这垂直的构文格局[2],植根于殷代帝王和社会的宗教意识。
世上哪本才是首本横书的中文书刊并无定论,以下是各方学者的主张:
19世纪初,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于澳门印行的《华英字典》(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是首本汉英字典;
卢戆章的著作《一目了然初阶》(1892年),以汉字和拉丁拼音对照[3];
严复的《英文汉诂》(1904年)[4];
1915年1月,创刊的《科学》杂志。当时创刊号谓:“本杂志印法,旁行上左,并用西文句读点之,以便插写算术及物理化学诸程式,非故好新奇,读者谅之。”[5]
无论如何,横书中文书籍直到20世纪初仍然是稀罕之物。1917年,《新青年》第三卷第三期发表了由钱玄同写给陈独秀的公开信,钱认为阅读纵书的文字既费力、也不符合人体眼睛设计,而且汉字笔划也符合左起横书(第一笔由左上开始)[6]。钱玄同多次发表同类主张,而陈独秀也认同,但始终未能成为主流。[5]到1940年代,不仅是学术著作,寻常书刊也出现了自左至右横书的现象。
西周早期大盂鼎金文,由上自下自右至左
配属上海铁路局南京东机务段(上局宁东段)的部分机车段标采取总体横排、“宁东”二字纵排的横纵混合布局
北京紫禁城乾清宫。左右两旁对联竖排;上方“正大光明”横匾从右至左书写。
南宋的杨辉三角形。由图可知,中文在传统上仅有竖排写法,标题则一字一行的形式来代替。[来源请求]
中国大陆・新加坡
编辑
天安门城楼上的匾额中的简化字标语采用横书,由左边读起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的道路标志,按照行驶方向进行书写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关于汉文书籍、杂志横排的原则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实施汉字简化政策之前,已逐渐推广印刷品文字横书。1955年1月1日起,《光明日报》等率先改为横书,同年12月30日文化部发布《关于汉文书籍、杂志横排的原则规定》;1956年1月1日起,《人民日报》等中央、地方报一律改为横书。[7][8]纵书文字一直到1980年代早期还在中国少数出版物(如某些连环画)中使用。目前基本只有新印古籍、学术著作和现当代人的古体诗文集还使用纵书,而引进的日本漫画至今还使用纵书。
中国大陆对招牌书写方向限制较宽松,横书(左起)、直书(右起)混用的招牌仍很常见。 党政部门牌匾使用右起直书。
中国大陆和新加坡推行简化字之后,纵书文字已经不多见于出版物,但在排版空间受限的场合会使用,如书脊、标题等。早期的大陆规范出版物有时会采用纵书,但现今则几乎都是横书的。有些简化字书报以横排为主,但部分版面会使用纵排。传统文化内容,如大部分书法作品(硬笔书法除外)、请帖、和全部对联即使混用传统、简化字仍然直写,排印出版的古籍大多数也仍用传统汉字纵书(如果采用简化字,则极少纵书)。引入的日本漫画仍会保留原有的排版方式,面向中国大陆读者的日语读物、中日对译读物有时也使用纵书,包括中文部分。
由于日本漫画翻译时多保持纵书,轻小说的实体书版又以传统汉字版(几乎全为纵书)比较齐全、翻译较快,因此对年轻的简化字使用者来说,仍有很多阅读纵书及传统汉字书刊的诱因,日常阅读中很少感觉到不习惯。
在出版界以外,纵书文字主要出现在党政部门牌匾、招牌、广告、旗帜等。有些人的私人书信也是纵书的。[9]
另外,根据新国标《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中国大陆的路面改用从“下”往“上”阅读的竖排标识,该标准引起了坊间的争议,交警解释称这种书写方向“不容易分散驾驶人员的注意力”。[10]
新加坡教育部于1974年起也规定教科书和华文考试需用左起横书印刷[11]。
台湾・香港・澳门
编辑
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等使用繁体中文的社会没有规定出版物的文字方向,1990年代起有多使用横书的趋势[12],但在可见的未来,纵书书刊还是很普及且常见于流行领域,青少年会阅读的休闲书刊(如漫画及轻小说)也多使用纵书,许多报纸甚至同一版会有横书和纵书的文章[13],或者标题以横书为主、内文以纵书为主,台湾主要报纸大多有这样的情况。
使用正体中文的台湾对于文字的书写方向,过去无任何强制政策,民间则慢慢的养成“直书由右至左、横书由左至右”的默契,而后政府也将此默契订为规定,但文字排列方法混用随处可见。例如早期火车站之站名牌采右横书,旧山线泰安车站(1998年废止)即成了“安泰”,英文部份亦迁就其排序成了“AN TA”(注:TA疑为误用,应为TAI),保留至今成为一大观光特色。
2004年5月4日,中华民国立法院三读通过《公文程式条列》,将沿袭已久的公文直式书写,由2005年起改为横式书写。同月9日,联合报也宣布横式标题改为由左至右。
在台湾,自国小至高中的国民基本教育中,国语、国文教科书以直书为主,其他科目则较常见横书编排。小说诗歌等文艺作品、报刊的部分版面等,也多会沿用纵书。
盛冈市政府人员手持左起横书的“谢谢台湾”横幅。
泰安旧站站名牌采用右起横书
主管教学的中华民国教育部所属机关之标志牌中英文方向一致
香港某建筑名称的中文使用右起横书,英文使用左起横书。
香港戴麟趾夫人分科诊疗所建筑名称的旧式中文(上行)使用右起横书,新式中文(下行)使用左起横书。
澳门某两家押店招牌使用不同的方式表示“通宵营业”,前方(右上)使用右起横书,后方(左下)使用左起横书。
日语
编辑
昭和13年(1938年)发行的50钱钞票。可见“大日本帝國政府紙幣”等横书文字从右边读起
日语由于模仿了汉文的书写方式,因此传统的日语也是纵书的,先由上而下、再从右至左书写。偶尔也会因为书写面积限制而采用横书,如日式门帘和寺庙的牌匾,但仍然是从右边读起,是为每行只有一个字的纵书。直到江户时代,传统的纵书文字受到兰学潮流的影响,而开始出现模仿欧洲文字的横书书写。
使用直书和右起横书的旧式日语书写的“时的纪念日”广告
横书日语广为流行之前,外文和日语并排的文字阅读甚为不便:外语会如常横书印刷,日语却由于要纵书而旋转90度印行。明治18年(1885年),首次出现日语横书印行的书籍《袖珍插图德日辞典》(袖珍挿図独和辞書)。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除了混合欧洲文字书写的文字之外,以一般大众为对象的报纸、广告排版等,如需横书则仍然由右边读起。
根据屋名池诚的研究,在1940年左右,日本各地开始出现讨论统一横书文字方向的趋势。1942年7月,文部省辖下的谘询机构国语审议会,发表统一为左起横书的报告[14]。但军方在与英美等国战争的背景下,基于军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拒绝文部省左起横书的意见,认为这是崇洋媚外,当时有些爱国的报馆甚至拒绝刊登左起横书的日语广告,而“左起横书”在日本政府内部以及社会舆论之中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对声浪与争议。战后,驻日盟军总司令派遣美国的教育使节团到日本,检讨学制改革。使节团的报告书(日语:アメリカ教育使節団報告書)提出采用罗马字、废除汉字等运动,从而引出“模仿西欧的左起横书是革新的、右起横书是保守的”观念与形象,右起横书从而更进一步衰落。1946年1月1日的《读卖报知新闻》、以及1948年3月发行的B50钱纸币,成为了左起横书的开端。供日本政府各官厅使用的公文格式的指引《公文作成要领》,也指出“为了增进职务效率这一目的,文件书写方法……应当尽量广泛使用左起横书”。[15]
现代日语中,横书和纵书都会使用,但使用纵书的场合较多。由于纵书是传统书写的方法,书法、国语教科书、小说诗歌等文艺作品、报刊的部分版面等,多会沿用纵书,但是使用纵书也不限于传统用途,如漫画、日式个人名片(日语的一面多会纵书、另一面英文的则横书)。横书则用于外语、数学、科学、音乐等类别的书刊,较正式的文本如商业书信、简报书、论文等通常几乎都是横书的,这样不仅便于插入西方文字,电脑排版也比较方便。竖排书刊也可能会有些栏目或页面使用横书,以迁就版面设计。
韩语
编辑
传统的韩语亦是直书的。
金正淑墓,下方的碑文以由左至右排列
朝鲜半岛以和中国大陆处理中文类似的方法处理韩语。受推广横书影响,韩语纵书格式分为右起和左起两种。现今的主流为左起横书,比较特殊的是外语电影的字幕,一般而言却是置于画面右侧,并使用直书。
最后一个将排版改为横排的主要韩国媒体为朝鲜日报,该报坚持使用竖排直到1999年3月1日。[16]
另外,直书及横书的标点符号在南韩标准语(표준어)有不同写法。直书使用类似日语的标点符号,横书则使用西式半形标点。
其它文字
编辑
此章节尚无参考来源,内容或许无法查证。 (2023年6月21日)
除上述三类使用较多的文字外,还有蒙古文、满文、西夏文、回鹘文、彜文、东巴文、水书、玛雅文字、阿兹特克文字等文字在古时多用纵书,然而其中大多数已经成为死文字。
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古代文字也能够纵书。例如:菲律宾的贝贝因字母和库利坦字母。印度尼西亚的巴塔克字母、米南加保字母、楠榜字母、比马字母、隆塔拉字母。
而对于西方文字,通常只在横向空间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会使用一字母一行的左起“直书”,也有时将文字旋转90度排列,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读的情况都有。
蒙古文
八思巴文
西夏文
契丹小字七言绝句铜镜(契丹文)
彝文
东巴文
位于阮惠大路花卉展览会中,采用左起直书的国语字书法(国语字)图中文字为:Tân niên hạnh phúc bình an tiến新年幸福平安进Xuân nhật vinh hoa phú quý lai春日荣华富贵来
紫禁城匾额上的满文和汉字
嗣德圣制字学解义歌(喃字)
“直书”的英文标志
贝贝因字母
库利坦字母
越南文的春联
巴塔克字母 (印尼文:selamat, 意思是恭喜)
米南加保字母 (印尼文:selamat, 意思是恭喜)
楠榜字母 (印尼文:selamat, 意思是恭喜)
比马字母 (印尼文:selamat, 意思是恭喜)
隆塔拉字母 (印尼文:selamat, 意思是恭喜)
19世纪水书手稿,来自贵州荔波水书研究院
以中文和葡文同时记载
将字母直排